平心而論:聯匯不除財赤不滅

平心而論:聯匯不除財赤不滅

表面上看香港面臨最重大的財經難題是日漸擴大的財政赤字。今年3月,剛卸任的財爺估計今年財赤是650億元,而且還滿有信心推行一系列開源節流措施,目標是3年內把財赤消滅。當時已被指為盲目樂觀的財赤數字和不切實際的措施,後再不幸經歷SARS禍害,經濟備受衝擊。今時今日的香港經濟,比起3月預算案時已差很多了,近期失業率已升至8.6%,而且還會惡化下去。延續50多個月的通縮情況,不但沒有改善,而且有變壞的趨勢,上月通縮數字達3.1%,相信全球罕有。通縮令零售和物業市道更加慘淡,負資產人數有增無減。
面對如此嚴峻的經濟局面,政府是否還是一如既往,把消滅財赤作為解決經濟困局的目標?如果是這樣的話,便陷入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境況。事實上,如果視香港經濟是患病之身,財赤只是病徵,不是病源,更不是病根。

政府對策本末倒置
香港財赤的形成,是政府收支失衡之結果。自97年以來,支出方面有增無減是成因之一,但主要根源在於財政收入大幅萎縮,正好反映整體經濟出現問題。這包括長時間通縮令物業市道每況愈下,負資產人數大增,市道消費相應萎縮,造成整個投資環境不可為。結果政府主要收入來源的薪俸稅、印花稅和賣地收益都遠低過預期,就連計劃私有化公營事業來彌補赤字也因經濟環境太差而乏人問津。
如果堅持要滅財赤,惟有進一步削減開支,但在民怨如許高漲,政府支持率日低的今天,政府已沒有政治本錢去再推行任何節流措施了。剩下來可行之路是暫時放下財赤問題,傾全力搞活經濟,讓政府收入增加,假以時日,財赤自然解決。這是由根本解決問題,否則,如果仍以解決財赤為主,不惜增稅減開支,徒令經濟繼續收縮,財赤永無解決之日。

但直到如今,特區政府仍未放棄以解決財赤為首要目標,這固然是因《基本法》規定特區政府不許長期入不敷支(財赤)所致。但政府有一個更迫切的理由是害怕長期財赤會導致特區信貸評級降低,從而影響聯繫滙率的穩定。說到底政府是不惜任何經濟代價,以保護聯滙為大前提,好像只要聯滙保住,香港經濟便可復甦,聯滙不保香港經濟便會大亂,這是長期以來政府和一些專家希望市民所相信的。

通縮惡性循環難斷
事實上,自亞洲金融風暴在97年爆發,徹底砸破了泡沫經濟的神話,頃刻間東南亞各經濟體系迅速回到經濟現實,大幅貶值的本地貨幣令本已下跌的資產和營商費用更具吸引力,所以,金融風暴後一年,大部份受害國家經濟已穩步復甦了,因為貨幣貶值令出口蓬勃增長,就業大增,同時也令資產(物業)跌幅減少,因為有大部份價格跌幅已被貶值抵銷了。但香港因為死抱聯滙,物業價值下調惟有單靠樓價下跌,年復一年,慢慢形成通縮之局,而通縮的惡性循環又不斷令所有資產(包括樓價)不斷下降,香港也就陷入了這通縮死胡同。如今,香港大學生已慶幸能找到月薪6千元的工作,樓價自97年起已掉了70%,但誰也沒有信心何處是底線。所以,聯滙不除,香港還有苦日子過。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