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啤酒被踢爆普遍含有致癌物質甲醛,雖然多種內地名牌啤酒急「補鑊」,澄清未驗出甲醛,但已令台灣啤酒入口商大為震驚,連帶其他大陸貨品,在台灣也被質疑缺乏安全標準。
內地部份啤酒含有甲醛不是新鮮事,早在六十年代甲醛已廣泛用作釀造啤酒的添加劑,但直至今年三月,深圳一家啤酒廠在推廣活動中,以「全國同業第一家不添加甲醛企業」做宣傳,才揭露了內地啤酒廠仍在使用甲醛,引起市場一陣「嘩然」。
《中華工商時報》報道,不少啤酒商因被事件拖累,感到相當不滿,但又不好過分「張揚」,於是紛紛向中國釀酒工業協會施壓。該協會啤酒分會上月發表聲明,引述「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去年初的報告,指十九種國產啤酒,其甲醛平均含量僅為每公升零點三毫克,遠低於目前正在修訂討論的國家《發酵酒衞生標準》中、新列入的啤酒甲醛殘留量「少於每公升兩毫克」指標。
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啤酒分會秘書長杜綠軍當時辯稱,微量甲醛其實廣泛存在於天然食品中,國產和國外品牌啤酒的甲醛並無明顯差異。
然而,事件未因而平息,相反愈鬧愈大,其中以出口往台灣的啤酒商反應最激烈。去年大陸啤酒獲准進入台灣後,已佔去當地近一成市場。可是,大陸啤酒含甲醛的消息傳到台灣後,青島、金威、燕京等大陸品牌啤酒紛紛發表聲明,並拿出檢查報告書,證明其啤酒並未檢驗出甲醛和甲醇。燕京啤酒不單公開台灣食品工業研究所的委託試驗報告書,證明其啤酒無甲醛,還大費周章把輸往台灣的啤酒,先送到日本檢驗與公證。
台灣最大的本土啤酒商台灣菸酒公司,卻在此時「棒打落水狗」,乘機對大陸啤酒「大潑冷水」。該公司董事長黃營杉表示,這次事件令台灣人重新評價大陸的產品。他建議台灣當局收緊進口產品的衞生標準。
另外,一些輸往台灣的大陸化妝品、中成藥,近日亦受事件拖累,被質疑缺乏安全品質標準。台灣衞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昨日公布,今年上半年發現的大陸中成藥樣本中,百分二十一被驗出有西藥成份,部份還含有相當高的水銀。
《黑龍江日報》/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