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京滬報章開平等討論先河 - 張華

解讀中國:京滬報章開平等討論先河 - 張華

上海外灘上月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招致北京兩份中央級大報激烈反對,指摘這是自揭「殖民地傷疤」,不值得炫耀。沉默了兩周後,上海市的報刊先後還擊,揭開了一場極之罕見的中央與地方報章的平等討論。

外灘申報遺產引發筆戰

參與這場「外灘論戰」的兩份極具影響力中央級報章──共青團中央機關報《中國青年》和全國總工會轄下的《工人日報》,不約而同以「民族尊嚴」、「愛國情操」攻擊外灘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決定。

上海方面則由創刊不足一年的雜誌《外灘畫報》打頭陣,本星期再由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接力,力指中央大報的論點是「虛偽的民主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毫無畏懼中央報章之色。

按理,以兩份中央大報的江湖地位及背後的政治勢力,其批評應具無比權威,他們過去也曾對各地的事務提出很多批評,但很少遭到還擊。其實內地傳媒極少為某種觀點、某種事件作公開而直接筆戰,即使有不同意見,多會透過「內部溝通」解決。

而且,只要官方有定性或插手干預(常有之事),一切爭論自然偃旗息鼓,因為所有報章、雜誌都直接或間接受中共各級黨組織控制,都是中共的宣傳工具,各傳媒機構都是「兄弟」。在中共領導下,絕不容許「兄弟鬩牆」。

傳媒爭論多遭官方插手

現在,上海報刊不但無視中央大報的權威性批評,敢於公開反擊,確是異乎尋常,難怪有人聯想到胡錦濤與江澤民間的角力,以為胡借批評上海來打擊江,上海報章則仗着江這個大靠山來反擊。對此,筆者不敢苟同。試想想,縱使胡錦濤對江澤民有天大怨懟,也不可能如此明目張膽挑起爭端。

相反,筆者深信《中青》及《工人日報》都是純粹出於民族主義的考量,心誠意真提出反對意見,忠告國人切勿忘記殖民地的屈辱。另方面,上海報章的反擊也非衝着胡錦濤,而是要維護上海的利益,申明此舉與民族恥辱無關,國人應以更寬闊胸襟去檢視。

這確是少見的理性討論,雙方全力捍衞自己的價值和理念,為自己的真理、信仰據理力爭。中國社會一直缺乏的正是這種理性及對等討論的土壤,往往視不同意見為敵我矛盾,即使不能在道理上壓倒對手,也要千方百計消滅其肉體。希望中共官僚這次不要插手「外灘爭論」,讓它成為中國人理性、平等討論問題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