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鋼鍇
幾年來政府大力鼓勵辦學團體開辦直資學校,在節省公帑同時,希望學校多元化,讓學校發揮自己的特色,為香港教育發出異彩。這構想是不錯的,但幾年來直資學校進展並不順利,最近有報章報道「平民直資學校」招不到學生,僅得小貓三、四隻。
市民一定大感疑惑,直資學校有教學語言的自由,不受母語教學限制,何以情況惡劣若此?這證明理想是一回事,現實情況是一回事。報章以「平民直資學校」為題,簡直神來之筆,亦一語中的點出該類直資學校招不到學生的原因。直資學校本無平民、貴族之分,但學校所在地區和缺乏歷史背景給了它們一個無形烙印,而且永不超生。
本港辦得好的官立、資助中學不少,中一至中三全部免費,中四至中七的學費亦十分低廉,一般家長以此類學校為首選。近年屋邨地區亦出現頗多五育平衡發展而又大學入學率高的中學,屋邨居民樂於讓子女入讀。有這麼多值得信賴的中學在,家長們為甚麼還要額外付出金錢作為學費呢?除非直資學校特別優異,是其他官立或資助學校所不及的,否則招不到生是意料中事,如果直資學校是新近成立於一般屋邨內,其經營更加困難。
新成立的學校無法在短期內獲得家長的信心,如果附近已有成績和名氣頗佳的資助學校,其前景更渺茫。一般而言,屋邨居民經濟情況並非特別充裕,如要每月額外支出數千元,而換回來不外如是的教育質素,家長決不會讓子女入讀這些「平民直資學校」。筆者無意貶低「平民直資學校」的教育同工的崇高教育理念和努力,但先天條件所限,非人力所能改變。
要將直資學校辦得好,首先要有別於一般的資助學校,擺脫政府對資助學校的桎梏是第一步,有絕對發揮整套全人教育理念的自由是第二步,其他配合工作則有待教職員、家長、校友互相配合。直資學校的成功全在家長對學校的信心,學校的名氣、歷史、校友的成就、家庭的經濟背景都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加上充足的財力,發展是無可限量的。以筆者估計,具此條件者,屈指可數,這是資助學校不敢貿然轉為直資的原因。
「平民直資學校」警鐘已響,筆者預測,再過幾年勢將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