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六年前,蔡元培先生大力改造北京大學,令北大盡享中國最高學府的美譽幾十年不墮。現在北大高層醞釀另一場大變革,準備把北大建成與美國哈佛、英國劍橋等齊名的世界一流學府。但是,改革方案在五月中推出供師生討論後,北大校園如炸開的鍋,六項主要改革內容無一幸免受到激烈批評,因為所有措施都旨在打破年輕講師的鐵飯碗。北大現時面對的改革窘困,正是中國改革已走進瓶頸的縮影。
北大改革方案主要是引入競爭和淘汰機制,淘汰表現不合格的年輕講師,解散長期表現不佳的學科,而且不從本校的應屆畢業生招聘新教員,並在招聘和晉升中引入外來競爭。這些舉措,其實在美國的著名大學推行多年,新入職教員除非有優異研究成果,否則不會獲得終身教席。但是,這些機制卻是北大教員反對得最激烈的部份,擔心這場改革會讓他們丟了飯碗。
誠如北大校長許智宏所說,即使不改革,憑著雄厚基礎,北大五年內仍是國內的一流大學,但五年或十年後呢?況且,北大要躋身世界一流,實在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現有的二千二百多名教師中,八成以上擁有教授、副教授頭銜。「將多兵寡」的畸形現象,是過去十多年中共大專教育政策的結果。
八九年學運後,中共為防大學生再走上街頭,一方面大大改善校園的環境及設施,加建新校舍及宿舍,另方面提高大學教員的待遇。大學教師工資年年上漲,特別是北大,近千名優秀教員中,除幾千元基本工資外,每月還有三千至五千元特殊津貼。在此情況下,任何損害他們高薪厚職的改革措施,一定會遭到激烈反對。這亦是目前中國陷入改革困局的最佳寫照。
二十多年的經濟改革,產生無數利益集團。這些既得利益者,原本都是改革的忠實支持者。但是,當他們的利益愈積愈多時,最終都因為要維護自己利益而反對新的改革。以機構改革為例,八十年代權力下放的措施深受擁戴,但九十年代末推行的機構改革,卻遭到官僚們頑強抵抗,以致官僚機構愈改革愈臃腫。
這是中國漸進式改革的局限,推行任何新的改革措施前,只能不斷打擊舊的既得利益者,並製造新的既得利益集團去支持改革。看來,除非製造一批新的既得利益者,否則北大任何大刀闊斧的改革將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