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大都喜歡拍人,不喜被拍,幾乎沒有例外。分別在於上了鏡的,大都比沒有上過鏡的紅。
Kabo來自日本,鏡頭下的影像,有翻看潮流雜誌習慣的你都必然看過。作品曾見於《Smart》、《Boon》、《Relax》、《StudioVoice》,廣告包括ABathingApe、Laforet……近日更由日本紅到來香港,充當她伯樂(經理人)的葛民輝,就視她如珠如寶,連同設計界朱祖兒,誓要把她介紹給香港人。今次先替她辦個人攝影展,再替她出版個人攝影集。選香港,因為她本來就想逃離日本。
記者:何兆彬 攝影:陳陶鈞
逢星期二至五出版
日期:即日起~8月22日(五)
時間:星期一至五(上午11時至晚上7時);星期六(上午11時至下午2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IdNGallery(25285744)灣仔機利臣街5~9號地下
來香港,不得不提把Kabo帶到香港的葛民輝。兩人相識,起源於阿葛多年前拍攝《龍火》,要招募一位隨隊攝影師(作電影特集之用,所得為奧比斯眼科醫院籌款,因此攝影師一職只有機票酒店,並無酬勞,即係義工)。結果阿葛在百多位候選人中選了Kabo,兩人一拍即合,合作至今。
今天Kabo早已展開了在香港的工作(和生活),陳冠希的唱片封套,PCCW、道亨銀行的廣告,大家都一定早已接觸過。目前她留在香港的時間比在日本更多(Kabo在日本另有經理人公司),一個日本女孩,為何老遠跑來香港工作?
「在日本的工作壓力太大了,每天都是工作工作工作。也許你會認為日本機會較多、市場較大,會較易成功,但其實想『成功』不是那麼有趣的。我一直想逃離日本,不管是到哪個地方,目前我很享受這種日港兩邊跑的生活。」
壓力如此的大,當然與日本人嚴謹的做事方法有關。「日本人的計劃是很周詳的,一個計劃一百天,一步一步就是要為了準備最後一天的工作,而當中每一步都不能更改;香港人卻是直接要到達目的地,做事自由得多了。」對於創作人,擁控制權比一切都重要。
與日本人相比,覺得香港創作人,又以葛民輝、朱祖兒這兩位經常合作的本地創作人為例如何?「他們比較坦白,不喜歡的一定講。日本人則往往比較隱藏自己的感受。」
記得第一次聽見Kabo的名字是數年前ABathingApe香港店開幕前,Nigo親臨香港接受訪問。當時筆者於雜誌社工作,接觸下Nigo方面拒絕由雜誌攝影師拍攝,後來發覺,根本所有Nigo於香港的訪問都由Kabo負責,「Kabo是Nigo御用攝影師」的說法在行內不脛而走。
「哈哈,其實是因為他的行程緊密,只有三數天在港,當然是由一位攝影師擔任全部拍攝囉。」你跟他是相熟朋友嗎?「嗯,不算吧。」似乎你都喜歡拍攝人像,拍人像有甚麼奧秘?「要對被拍者有感覺。」你的照片很有Snapshot氣息,我又拍Snapshot你又拍,到底你的照片怎麼會不一樣?照片中到底甚麼元素最重要了?「是靈魂吧!」她肯定的說。
如果要你跟想當攝影師的年輕人說一句說話,你會說甚麼?「拍拍拍,別放棄,別停止拍攝。還有,Don'tfollowtheothers(別跟隨他人)。」
講起相機,Kabo就自顧自笑起來了。「哈哈,拿這個出來拍攝好像不夠認真似的。」採訪當日帶了三部相機,就看似玩具。Kabo表示平日拍攝多採用Pentax645(120)和Contax135RX,但這三部也會使用到,而且質素也不錯。
好細部的110菲林相機,比手掌還要小,但附3支鏡頭(一Set買約20,000日圓,約$1,400港元)。購於新宿,Kabo極力推薦。不過曬相麻煩少少,「我在旺角只找到一家沖曬。」
Konica的頂級儍瓜機,甚至有人拿它的鏡頭比喻作Konica的Leica,因為它實在夠Sharp夠靜。
「其實裏面是一部BigMini,因此質素不俗。這是很好玩的一部相機,我沒有拍水底攝影,但遇着大雨時我會使用它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