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財源不明 未交足稅 毛利偏高<br>投資民企三不政策

小心財源不明 未交足稅 毛利偏高
投資民企三不政策

【本報訊】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資本市場服務組合夥人葉冠榮昨日表示,自從發生「歐亞事件」後,核數師在審核新上市公司及其上市後帳目時,對3個範疇加強了注意。他又認為,內地民營企業無論在公司管治及會計處理上,與國際水平仍有一段差距,故投資者有責任作出理性的投資,不應只看股票編號便貿然買賣。

葉冠榮指出,核數師對民企加強注意的方向,包括「第一桶金」怎樣找回來;過去有沒有交足稅,稅務優惠有否正式批文;當企業毛利率偏高時,嘗試做市場分析,看有無競爭者營運數據可供比較等。

上市發行人負重責
身兼港交所(388)主板及創業板上市委員會委員的葉冠榮指出,在公司上市過程中,包括上市保薦人、核數師、律師及估值師等的專業團隊所提供的保證,與公眾及市場的期望仍存在很闊鴻溝,但當中負最重責任的應該是上市發行人,許多公司倒閉,問題便是出於管理層的操守,港交所稍後會公布改善公司管治及關連交易的規則修訂諮詢。
至於應否對公司包裝師實施規管?他認為包裝師亦分兩種:一是教導未上市公司管理層如何轉變業務及財務營運模式,以符合交易所及投資者要求;另一種是將業績或經營欠佳公司,變成看似吸引的公司,但這形同「造數」,實屬犯法。

核數師不確認資產
前一種根本不應加以限制;後一種則難以監管,只能靠投資銀行或會計師行遵守行業自我監管的操守,不要接這些生意。
他又指出,核數師對公司招股書的審核工作分3個層面──審計、審閱及既定程序。其中審計提供高度保證,主要在盈利預測及3年營運紀錄方面。
其次是審閱,能提供適度保證,但核數師並不確認公司資產,只是確認公司管理層提供的資料編排是否正確,如招股書內指某年某產品價格水平多少。

監管要求高須加價
對於今年以來,出現多家公司宣布因帳目審核費用未能達成協議,需更換核數師,他同意是因為監管機構的要求增加,但卻非核數師為逃避責任而刻意加價趕客,實際上真正有需要做更廣泛的審核,收費自然要提高,卻不是每家公司能夠接受。他相信要一段時間,讓公司認同核數師因工作量增加而須提高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