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
董建華政府與民為敵,動輒得咎,大如國安立法,小如清潔運動,都是胡來硬銷,根本原因在於這群港共與親共商人的混合體,不屑去體恤民意和探索學理。最近的清潔運動,也是用嚴刑峻法,不審時勢,亂丟垃圾者,重罰千五;房屋署也加入做幫兇,視公屋居民為賤民,禁止居民養小寵物排遣寂寞,違者扣分迫遷。政府沒有探索一九七二年殖民地政府推動的清潔運動何以成功,而中共收回香港之後,忽而清潔衞生水平下降。不理解現代城市清潔風俗的來由,一味學共產黨的「依法治國」,壓迫弱勢社群,遲早也會辜負市民在抗疫中得來的一片好意。
現代城市的清潔風俗,來源有三,一是宗教信仰,二是家園意識,三是公民責任。宗教信仰令人區分清潔與污穢,教堂、寺院、神壇與墓林,神聖不可侵犯,是清潔的示範地點,信徒受到感染,便會整理居所。在傳統中國,祠堂、神社、風水林等,都是清淨之地。魏晉時期的天師道,有《老君八十戒》,規定不得焚山林和砍幼樹,以免觸怒山神;不堵塞河道和污染井水,不妄開決湖,定時疏浚河溝,以取悅水神;不置荊棘廢物於通道,以免冒犯過路神靈。其次的家園意識,來自私產概念,要整頓家園,子孫永享。公民責任則是公民認識到公共空間人人共享,人人都有責任維持清潔衞生,是維護「公產」的概念,比維護私產更難推廣。明朝的《朱子治家格言》,是對薄有資產之士講的,首句就是「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內外整潔與關鎖門戶,就是維護小莊主的私產尊嚴,與貧困者的髒亂區別開來。然而,這只是「各家自掃門前雪」,要做到公共空間的整潔,必須有現代的公民意識。
現代世界中,最整潔的國家,是德國與日本。德國的信仰是基督新教,有潔身自愛的精神;日本則是神道教,講究清淨無為,一塵不染。德國人與日本人的家園意識甚強,有排斥外人之嫌,公民責任與現代衞生知識之普及,也是相當。反觀共產中國,消滅宗教,廢除私產,奴役百姓,於是大陸乃有今日的髒亂臭。
香港在七十年代初的清潔運動得以成功,是因為殖民政府吸收了一九六七年的工人暴動教訓,乘住工業起飛之勢,銳意建立社會秩序,肅貪倡廉、公共房屋、社會福利和開放議政等措施,加強了香港人的家園意識和公民責任,清潔運動於是收效。香港回歸之後,政府破壞法治,堵塞參政門路,削減福利,存心放棄公屋,加上經濟困頓,市民自然無心維護公共衞生,丟垃圾與隨地吐痰的惡俗,故態復萌了。政府如有心重整香港市容,嚴刑峻法只是治標;治本之道,是開放參政,建立秩序,讓市民以香港為家,愛護公共空間。當然,即使政府不乾不淨,文明市民也須潔身自愛。七一遊行的整潔,恰好說明,公民榮譽才是清潔運動的最佳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