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擬將著名的上海外灘建築群申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引發一場中央與上海的激辯。共青團機關報《中國青年報》等提出反對,認為外灘建築並不代表中國文化。不過,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和《外灘畫報》昨天卻炮轟反對者的狹隘和虛偽,挑起了鋪天蓋地的筆戰和爭論。
官方新華社在上月二十六日報道,上海外灘建築群即將加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行列,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正着手調查和研究。
《中國青年報》本月初隨即發表了題為「外灘建築群是甚麼樣的文化遺產」的文章,指出外灘建築確是精品,一直被視為上海的標誌和歷史的象徵。
不過,文章卻一針見血地指出:「雖然我們盡可以一種欣賞的眼光評價這一長排萬國建築,一些人可以對那段殖民歷史持有不同見解,甚至百般粉飾,但是外灘建築群代表的畢竟是一種殖民文化,將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可以說是自揭傷疤,也可以說是好了傷疤忘了疼。而傷疤是不值得炫耀的。」
北京《工人日報》其後亦發表評論指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初衷首先是弘揚、彰顯本國的歷史文化,其次才是保護,不申報不代表不保護,而外灘建築所代表的,只是殖民地殘存的文化而已,不適合由中國去申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不過,《解放日報》昨天就以「上海外灘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到底惹了誰?」為題,不點名地反駁了《中國青年報》和《工人日報》的言論,狠批反對者的文化觀念狹隘,抱持虛偽的民族主義,文章將外灘的殖民地建築與敦煌莫高窟、清華大學相提並論,認為佛教也是印度傳入的,而清華大學則是美國人用庚子賠款籌建的。難道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屈辱的象徵嗎?
上海《解放日報》/《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