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率之戰又有新猷,西方列強加上日本和南韓近日大合唱,矛頭直指人民幣,促中國正視人民幣滙價「偏低」的問題。「爛頭蟀」日本首先開腔(干卿底事?),繼而是主角美國財長斯諾出場,連格老也「破戒」在國會作證時幫上一把。此外,歐盟早前亦暗示會採取如減少中國貨進口稅項優惠之懲罰性措施,還有南韓副財長昨日也來湊熱鬧,呼籲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亞洲國家容許其貨幣兌美元升值,不應多加干預遏止升勢云云。
若要作統計,在過去12至18個月,兌美元計,南韓圜升值10.5%、日圓約10%、新加坡元6.5%、泰國銖為2.2%、台幣1%、人民幣、港幣和馬來西亞幣因與美元掛鈎所以沒有變動(若以貿易加權計其實是貶了值)。
全球需求萎縮,為爭奪市場──尤其是唯一還有購買力的美國市場,又豈能不側側膊干預兼出口術幫「莊」(美國)將矛頭轉移(至中國)?
從表面數字計算,中國貨品出口至美國每年(近年按年率計)確實以雙位數字增長(去年還超過30%),賺那麼多外滙,人民幣又怎能不成為「攻擊」目標?何況更與美元掛鈎變相貶值?
然而若以中國的角度來衡量卻又有另一番計法,不少美國企業直接或間接利用中國廉價土地和勞工等有利條件在當地設廠,生產貨品然後輸出至美國,其實是美國人賺美國人錢,中國只賺了人工,甚至連稅也賺不到,如此又怎能全入了中國數?那麼貿赤當中又有多少是不應計算在內?其他國家的條數又怎計?個個開腔說三道四只為找待罪羔羊,其實欲蓋彌彰,但何以心急至如斯?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