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凝聚這一課

社會凝聚這一課

香港政策透視主席 邵家臻

怎樣解釋香港社會凝聚力當前正發生的變化?無論專門做理論研究的各種知識分子,還是要致歉和致敬的政治人,或是普通市民,都愈來愈關心這樣一個大問題,特別是當七一、七九、七十三三次民主集會以後,社會凝聚力已產生變化。那麼,今天如何解釋我們所面對的急劇變化中的社會凝聚力,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需要,甚至焦慮。
究竟我們對社會凝聚力概念認識幾多?會否對它連認識也未到,已經以為它可以貫穿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帶領香港出死入生?
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於去年成立了「社會凝聚力」工作小組,為如何加強香港社會的凝聚力,向特區政府提供意見。然而,小組的關注點,主要圍繞於「政治凝聚力」,即如何改善政府與市民的關係,其他改善凝聚力的社會因素則未被提及。

這種將凝聚力──一種本來存在着千絲萬縷聯繫的認知對象加以分割和孤立,以適應既定政治思維對知識的規劃和對「它」得以成立的方法。結果,使人們在解釋「社會凝聚力」的時候,常常受己向的政治思維及其界限所限制,而無法對此有深刻的認識。

與政府管治的聯繫
問題是當人們這樣做的時候,很少想到知識分類,例如將社會凝聚力分類成政治凝聚力,本是個很晚近才發生的現象。箇中往往隱藏着一些政治經濟目的,不可告人。值得追問的是,「社會凝聚力」和特區政府以及其管治之間的深層聯繫是怎樣?
「社會凝聚力」的走紅,從根本上說,發展的力量來自特區政府試圖建立一個有利管治,讓其生存、擴張以及有利管治最大化的社會條件和秩序的一套社會和知識的實踐。故此,官方的社會凝聚力論述,像是要人放棄異議,團結一致,讓香港(經濟)再起飛般的政治迷惑;又似是只談意見表達,不理權力再分配的偽政治改革,更遑論將社會凝聚力的基礎推延至社會利益的重新分配上。

社會凝聚力其實是個頗為複雜的概念,它包括對社會制度的認同、對公民權的尊重、對政治及政策決定的參與、對身份的認同,以至對市場機制及其產生的所得分配的接受或擁護等。至少,在歐洲社會政策提倡「社會素質」作為指導原則時,將社會凝聚力的討論放在一個更全面、更整體的位置上。
正值以關信基教授為召集人的社會凝聚力工作小組宣布快將解散,社會對「社會凝聚力」的認識像是匆來匆去,可以遺留下來的認識,又有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