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不是分餅派糖

政治不是分餅派糖

上周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與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相繼辭職,特首董建華亦承認特區政府在六年施政中有不足,但自己則不會考慮辭職。以董建華為首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真的明白本身的問題和失誤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政治也不是分餅派糖。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黃洪

過去六年,董的管治手法是向自己人分餅;向反對者派糖,力圖以他的判斷來「平衡」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利益,他只求保持一個穩定的局面,認為這才能完成他作為「一國兩制」守門者的歷史使命。
但特區政府的失誤正正在於靠「分餅」政治手段,分派政治利益予支持董及特區政府的政治人物及團體,來達到「政治穩定」的目的;以及靠「派糖」的短視財政民生政策,分派短期的經濟利益,來收買民心。「分餅派糖」的政策實際上只能有非常短暫的效果。政府若不能聆聽及理解民眾真正的心聲,不能整合不同階層與利益團體的利益、不能作真正的政治領導勾畫出政治與經濟發展的路向,並不可能達到長治久安的局面。

領導層脫離群眾
而香港部份左派仍然脫離群眾,仍然強調群眾只是由於經濟原因及其他對政府的不滿如失業及SARS才上街,基本矛盾不在二十三條,所以企圖以民生議題來替代政治議題。

以董建華為首的特區政府以至香港左派的基本錯誤在於忘記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的兩大法寶:「統一戰線」與「群眾路線」。特區政府在六年施政及在二十三條立法中,不斷擴大打擊面,縮小團結面。絕對不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反而漠視及邊緣化不同意見的聲音。董建華本身與身邊的行政會成員、以及他的幕僚明顯地有一種「買辦及官僚階層」的精英心態,脫離群眾。他們大部份是香港的世家子弟、少數可能出身草根基層,但現時均脫離群眾,不能真正走到群眾裏去。平民總理溫家寶來港探訪淘大居民,深入群眾,如魚得水,完全自然不做作,反而董及局長門在群眾中間的不知所措,更見他們與群眾的隔膜。
董將一切稍為持不同意見者如胡紅玉等中間人士也要趕出政府架構之外,而大部份諮詢架構又成為董回報支持者的「分餅」場地,政府只能容納自己人的聲音愈來愈明顯。在二十三條立法過程中,負責官員葉劉淑儀的專橫與跋扈更迫令很多中間路線人士不得不走上街頭,才可迫使政府聆聽及接受自己的意見。

應容納反對意見
董建華在宣布連任時表示希望要作強勢領導,與立法會反對派遂勢成水火、針鋒相對,事實上是擴大打擊面,放棄「統一戰線」的工作手法。若有廣泛民意作基礎的首長,可以作強勢領袖,以平衡不同的利益和要求,但董錯將左派群眾的意見看作是廣泛的民意。沒有廣泛的民意支持,強勢領導只是獨裁的同義詞。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作為領導人既要帶領社會團結,更要讓社會可以容讓差異。這才是現代的「統一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