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下台打開困局

董下台打開困局

黎則奮

五十萬人上街和兩次民主集會後,倒董不倒董已上升成為民主運動內外最具爭議性的話題,事關民主運動當前路向,值得認真討論。
首先,相信大家都會同意今次是香港六四以來最大規模的群眾運動,運動基本上是自發的,缺乏明顯的政治領導。反對二十三條立法只是導火線,還政於民則是民主派的良好政治願望,真正動員群眾上街的卻是以董建華為首的特區政府六年來的倒行逆施、朝令夕改、罔顧民情,令香港社會經濟政治全面倒退,港人終於忍無可忍,不得不跑到街頭吶喊,表示最強烈的不滿和憤怒。
大遊行之前,失敗主義心態是主調,連民主派也不例外,其中又以民主黨的消極表現最令人失望。一百小時絕食只是黨內外皆缺乏威望的新任主席楊森完全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急就章表態,做騷大於一切。元老級黨員你推我讓的言行,更根本已把莊嚴的政治抗議行動變成鬧劇,完全起不了動員作用。

然而,政治實踐卻改變了一切。超過五十萬港人上街,不但震撼特區和中央政府,讓全世界矚目,更令港人在一日間改變過來。人民的力量不再是空話,而是活生生的體驗。
大遊行過後,群眾的共同意願和政治訴求清楚得很,就是:一、反對二十三條立法;二、要求董建華下台;三、加速政制改革,還政於民。其後兩次的集會,都可說是運動的延續,進一步深化和提升了群眾的政治意識,事實上,歷史一再證明,群眾運動催生的政治覺醒,往往以飛躍的程度發展,每每超乎領導者的想像之外。遠遠落後於群眾意識的,反而是始作俑者的民主派,其中又以民主黨表現最差,至今仍拿不出任何具體可行的策略,甚至可說是完全缺乏領導意志,與董建華政權缺乏政治意志,根本就是一物的兩面,也是香港當前陷入管治危機和政治真空的死局的主因。

為社會帶來生機
以人民的力量公開要求董建華下台,是打破當前政治困局和實現民主的最重要政治任務,絕對不是為求亢奮、「對人不對事」的「務虛」行動,而是面對現實、講求成敗得失的「戰略理性」思考必然達致的結果。董建華以任何形式下台,都會即時為社會帶來生機。經濟上,呆滯在流動性陷阱的數萬億資金固然會迅速回流市場,創造財富效應,帶動經濟復甦;政治上,民主派和民主學者普遍要求二○○七年的政制檢討才有可能提前出現,有利香港最終實現全民普選特首和全體立法會議員的政治理想,真正做到還政於民。

必須確切指出的是,把要求董建華下台的政治訴求和爭取民主政制對立起來的說法,其實只是機械的形式邏輯思維的結果,而不是辯證思維應有的結論。因此,單求政治改革而不即時要求終止董建華的管治,只是畫餅充飢,完全脫離政治現實,更肯定辜負全港市民的期望。
董建華一旦下台,便會推動本港民主發展向前跨進一大步,因為即使補任行政長官仍以小圈子選舉產生,實質上卻已出現了本質的變化,面對強大的人民力量,任何人要上台,都不可能無視政治現實,不能不在民主政治訴求上作出一定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