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迷途闖入本港西貢大灣的小抹香鯨,曾經令近百名參與拯救的熱心市民付出汗水及氣力,可惜牠終難逃「行刑」的命運,在八個半小時的掙扎後,終因潮退及其身體虛弱,在漁農自然護理署那無情的「毒針」下,結束其短暫的一生。有曾經參與拯救的市民事後獲知小鯨的不幸,除感到可惜及傷心外,更懷疑漁護署的決定是否太倉卒。
昨晚七時,漁護署專家認為小鯨的身體異常虛弱,亦正值潮退,縱然小鯨可以推回海中,牠亦無法生存,於是放棄救鯨而改為「殺鯨」,專家先注射一針來麻醉小鯨,半小時後馬上「行刑」。首先在其背部連續打了六針,毒針連針筒約有呎多長,之後小鯨的尾部已無法作出輕微的擺動,繼後再在尾部補四針,小鯨不消五分鐘便結束生命。小鯨的屍體仍擱在灘上,漁護署人員今日會重返沙灘處理屍體,初步會將其解剖而骨架會製成標本。
對於漁護署人員決定人道毀滅,有愛護動物人士大表惋惜。不過,香港鯨豚研究計劃總監洪家耀昨晚表示,搶救擱淺鯨魚的最大原則是鯨魚本身的健康情況,若鯨魚本身健康良好,拯救人員一定會盡力設法嘗試將鯨魚救回海中,不會坐視不理。
他補充,這些棲息深海鯨魚一旦擱淺困在淺灘,胸口及腹部可能被壓着引致內出血,勉強把鯨魚救回海中,也未必能救活,採取人道毀滅結束鯨魚生命,對鯨魚來說如同「安樂死」,可以減低鯨魚痛苦,未嘗不是好事。
近年美國曾發生多宗鯨魚擱淺事件,今年四月中兩群共二十八條領航鯨在佛羅里達州海岸擱淺,當地志願人士成立臨時保護中心搶救。
另外,去年七月底,五十條巨頭鯨在麻省科德角灣擱淺,其中九條死亡,拯救人士最後花六小時把其餘鯨魚推回海中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