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香港政治──無論整體政治生態、議題、文化以至氣氛──經七一大遊行而發生了重大變化,大概錯不到哪裏。值得更細緻地研究與討論的問題,是變化的內容與方向。
我相信,大部份長期觀察香港社會與政治發展的朋友都會同意,七一大遊行之後,香港人表現得輕鬆、愉快。現在,我們在街上可更常見到笑臉;港人在兩個多星期裏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面貌,跟七一前差不多六年的那一副苦臉,成了強烈的對比。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呂大樂
香港人之所以變得輕鬆、愉快,倒不止於因為以集體行動上街有消消氣的作用那麼簡單。在笑容的背後,有一份自我肯定和自信。自我肯定──因為大部份人都認為自己對推動社會朝着一個正確的方向發展有一分貢獻;而自信,是因為無論事後如何發展,民情、民意的確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對香港人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大家開始覺得有可能出現新的希望。過去六年香港之所以是一個悶局、困局,皆因市民看不到出現改變的可能性。現有的制度安排,令市民覺得「大石壓死蟹」,無論他們怎樣批評,表達不滿,都難以扭轉局面。特區政府那種自以為「理所當然」的辦事作風,難以令市民相信它真的重視民意、共識,真的認為要向市民交代、負責。
七一以後,市民發現原來香港社會與市民還未至於將自己的底線一退再退;當市民齊心合力的時候,民意可以是一股影響力極大的力量。
那麼七一大遊行及後來的集會是否代表香港市民已一改其政治冷漠性格,而轉為政治活躍呢?我看並不盡然。一來過去將香港人看待為「經濟動物」的說法一向有所偏差,所以那所謂由冷感一下子變得熱情的論點,亦過份簡化。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不是有或無集體行動,而是在甚麼情況下會激發五十萬港人上街抗議呢?簡單而直接的說,那是因為──至少在大多數港人眼中──特區政府施政的手法、方式、程序與內容均反香港人一直以來所接受的一套而為。
特區政府的錯,不止於錯在辦事手法笨拙,有欠乖巧,而是由始至終,領導們都沒有了解民間的聲音,不知道原來政府的基本任務是為人民服務!特區政府六年施政破壞了長期以來政府與市民之間所衍生的一些共同理解,以至市民認為不得不採取行動,以表達不滿。七一之前的民眾情緒,就是不吐不快,忍無可忍。
可以想像,近期民眾的政治情緒,還會在未來的各級議會選舉過程中表露出來。但這並不就等於說在未來的日子裏,香港社會的議題就只有政治,表現形式就一定更情緒化。事實上,對大多數香港市民來說,他們還是冷靜地靜心等待特區政府的進一步回應。他們並沒有要求天翻地覆的轉變,而是要求特區政府及眾領導們表現出真真正正明白市民的訴求,並有一連串行動以改正近年施政的錯誤作風與方向。可以想像,領導們一定覺得近月市民一直咄咄迫人。但客觀分析,則我們得承認香港市民還是很有耐性和包容!
香港市民的要求,其實是要求重建香港,將社會、政治拉回正軌。但這並不表示港人只懂向後望,不求進步。經歷了七一大遊行之後,任何重建香港的計劃,都一定包含了民主化的元素。這些民主化的要求,不是針對個別領導人,而是市民尋求一種可以幫助香港社會自我完善的制度與機制。近期香港人變得開心了,那是因為他們相信,或者香港社會還有進步的機會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