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期望特區政府大動作推出救市措施的人,將會失望,據悉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仍無計劃推出「孫十招」;但按政府評估,本港積存樓宇單位可望在兩至三年全部被消化。政府本月底會公布有關數據,希望藉此重建市民對樓市的信心。但地產界人士、立法會議員都認為政府評估過份樂觀。 記者:黎國剛、冼麗婷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房屋及規劃地政局最近首次系統化地全面評估了本港樓宇供求情況。結果顯示,政府現時已批出、而發展商完成平整並隨時可用作興建樓宇的土地(俗稱熟地),總共只可以興建不多於一萬個住宅單位;而發展商囤積未推出市場及興建中的單位,未來三年共有六至七萬個。換言之,未來三年供應最多只會有八萬個單位。
按政府評估,未來三年每年市場可望消化兩萬五千個單位,換言之三年後可完全吸納上述八萬個單位。消息人士形容:「(樓市)隧道已經到了盡頭,前面應該見到曙光。」
政府去年底推出了包括取消拍賣土地、暫停勾地一年等的「孫九招」救市措施。消息人士稱,房屋及規劃地政局並無計劃推出第十招,但會提出一些深化以往九招的措施,包括協調地鐵、九鐵土地供應、延長建築期以容許發展商推售單位有更彈性安排,以至進一步減低印花稅等。
對於有建議政府應再停止勾地三年,消息人士則形容做法「過龍」。該消息人士說:「如果三年也不賣地,好危險。」他不贊成政府再延長停止勾地,因為根據政府收集意見,不少人已覺得政府房地產政策左搖右擺,影響對樓市信心。
另一方面,據悉私人發展居屋紅磡紅灣半島的發展商新世界地產,已向政府發出律師信,警告政府盡快履行合約,讓發展商可以把居屋單位在市場推售。但根據合約規定,政府需在○四年初之前推薦發展商向外出售單位,現時仍未超逾期限。
對於政府的評估,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批評,政府高估每年樓市的消化數字:「供應方面政府條數冇乜錯嘅,但樓宇吸納方面,過去五年平均每年市場都係消化二萬個單位,二萬個同二萬五千個差咗百分之二十五。」
浸會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洪雲星亦質疑,未來兩、三年樓市未能回穩。他說:「政府可能只係從未來樓宇供應數量增幅唔係太多嘅角度,諗住咁樣可以穩定樓市,但就冇考慮到市民嘅購買力大大咁下跌緊,佢哋會考慮失業、生活保障等問題,係咪咁多人會入市呢?我覺得有保留。」
此外,房委會委員王坤也說:「政府嘅估計係過份樂觀,因為市場每年消化二萬五千至三萬個單位,呢個已經係九七年前嘅情況……𠵱家樓價一路咁跌,市民都唔願意買樓。」
他又指:「要穩定樓市,政府千祈唔好話『孫九招』之後又再嚟第十招、第十一招,因為過去六年政府每出一招,樓市都再跌一跌,可以話愈出招就愈幫倒忙,所以無招勝有招。」
立法會議員馮檢基認為:「政府咁樣嘅估計,其實係假設咗未來幾年地產商會好約制咁供應樓宇,如果佢哋唔自制呢,咩樓市回穩都只係齋噏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