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樣的話,不能盡信;現實裏,有些「金石」,是怎麼說,都不開的。
你天天對一株植物說話,科學家說,有人關懷,有人對它說故事的植物,都長得較好;道理簡單,植物的要求也簡單,它要二氧化碳;人,太複雜,人非草木,說多無情,有多無情。
「不能對人失去希望。」智者說:對人失去希望,世界就變得慘淡,灰暗,不適宜絕望的人存活。
事實上,我習慣了跟一頭全聾的貓說話,說了五年;貓,對「過來」和「走開」這種指令,當然明白;曉以利害,傳以佛理,總能感應;當然,能明白,能感應,是否奉行,那是另一回事。不說,不做,日子還是過去了;但說了,做了,就多了機會,多了好多的「可能性」。
有時候,我們怕事情沒有成果,沒有回報,就不肯去行動,怕失敗,怕吃虧,怕徒勞,卻忘了「徒勞」會累積經驗;挫折和困難,能夠克服,心智,才會成長;我人毛躁,偏愛沒事找事,但毛躁完,就長智慧。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盡可能不動,就不會失敗;起碼減少失敗。」有豬朋這麼看。結果,是沒有「失敗」,但有枯萎,有殘腐。生命在凋零;老了,去領綜援;閒來,到維園去當恐龍,張牙舞爪,要吃掉不長進的民主派。這些人,不會承認自己失敗了,白活了,他們會告訴你:「當年,如果我這麼做,還輪到這幫窩囊廢指點江山……」滿肚火,就因為當年謀定而不動,眼巴巴,讓自己在時光裏朽爛,人沒死,早就成了跳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