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底,我應邀出席台灣《中國時報》和上海《文匯報》聯合在台北舉行的兩岸三地合作研討會,其中一項議題是關於香港、高雄和上海的港口運輸服務的比較。我於港口運輸是外行,所以,已忘記與會專家所發表宏論的細節,但是,一個印象仍很清晰;那時的上海港就其貨櫃運輸量而言,不能望香港和高雄港之項背。
本文執筆前幾日,上海海關發表二○○三年上半年統計數據,上海港貨櫃吞吐總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三成五,直逼去年全球排名第三位的韓國釜山。自一九九九年躋身全球十大港口之列以來,上海港每年吞吐量都以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率增長,二○○二年躍居全球第四。如此進步,是五年半前滬港台三地專家們都無法預料的。首先,是因為上海口岸對外貿易呈現強勁增長勢頭。其次,是因為長江三角洲諸港口趨向整合。
上海港崛起,對香港是一個挑戰。就在上海海關公布上引數據後兩天,和黃港口董事總經理在香港表示,未來南中國碼頭處理量的增長率難以持續。
長期看,香港的貨櫃吞吐量能否保持增長,視乎珠三角各港口的業務能否合理整合。然而,鑑於「一國兩制」的規限,香港欲整合珠三角諸港口業務,遠較上海整合長三角諸港口業務困難。最近,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浙江杭州灣跨海大橋動工,建成後將進一步整合大小洋山與上海的港口運輸。
香港與內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能否提供香港以機會?回答是對香港的從事物流、貨物運輸代理、倉儲和道路運輸的公司來說,是進入內地市場的機會,但是,對不能移動的香港貨櫃碼頭來說則是競爭壓力。香港的有關公司可以在CEPA下到上海港去開辦獨資企業,這意味着香港本地港口運輸服務需要更多業務、更大成本效益優勢才能將他們留住。
港口運輸離不開商品進出口。一九九五年以來,香港本地產品出口持續負增長,對香港的港口運輸是一項不可低估的負面因素。我一再呼籲香港必須拓展本地高科技製造業,對香港整體經濟向知識經濟社會發展是必要的。對港口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也是必要的。香港惟有努力拓展與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諸城市的經濟一體化,同時努力拓展本地高科技製造業,既吸引周邊地區的貨流又容納香港本地貨流,才可能保持她在全球港口中排名第一的位置。
周八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