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公關宣傳重要,還是需要宣傳的產品本身質素重要?以上並非是「雞先蛋先」那一類沒有答案的問題,因為這是有答案的──當然是產品質素本身較公關宣傳重要。尤其是現今資訊發達,「路遙知馬力」,更沒有可能欺騙全世界一世。推銷失敗後,先檢討的應該是產品質素,並非諉過於公關宣傳失效。
有沒有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推銷員?可能有。曾經看報道說,某上市公司的主席是超級推銷員,有本事說服愛斯基摩人幫襯他買冰云云。這人是否已臻推銷員之至高境界,我未敢武斷,但假如今日還有本事說服香港人買樓,此人必定是頂級推銷員無疑。
公關宣傳中最困難的任務之一,莫過於建立品牌。不知有多少公司窮一世人力物力都未能打造出一個能夠千秋萬載的「嘜頭」。產品本身有生命周期,但品牌可以長命百歲。寶馬汽車是一個品牌,但寶馬所製造的汽車產品已經一代淘汰一代,每一代的胎記就是那個圓形的藍白標誌。新一代只要背上舊品牌,即時便可以繼承上一代傳頌於世的所有特色,毋須由「零」開始,從頭起步。
話雖如此,要打造品牌,比起推銷一項產品要多付上數以百倍計的金錢及心血,而要令建立多時的品牌毀於一旦,卻是易如反掌。故此所有成功的品牌,會不斷加碼以保持本身的領導地位,絕不會放軟手腳。
最令所有品牌羨慕的品牌是哪一款?是勞力士。這五枝火柴毋須再投資研究甚麼新科技新款式,單靠將Submariner改改綠色,又可以大賣特賣,令各大牌子恨得咬牙切齒。
由此可見,品牌絕對是公司最大的資產,亦可能是最貴的資產。品牌本身可能沒有市價,但有其市場價值。世界上人所共知的品牌是有排名的,相信投資者必然猜到,能佔前幾位的走不出可口可樂、麥當勞,柯達這些名字。
「品牌」這重要資產,在財務報表上是否可見?對不起,資產負債表內沒有所謂品牌這回事。品牌雖然可以幫公司賺錢,但這若有若無的所謂「資產」,根本難以入帳。加上建立品牌過程冗長,更加無法找出品牌建立的源頭,故此大部份所謂打造品牌的費用,只會在損益表中,以廣告或其他開支形式沖銷。
品牌這無形資產難以入帳,但並不表示所有無形資產都會絕迹於資產負債表。無形資產假如可以符合某些條件,一樣可以入帳。有甚麼例子?例如商標、版權或專利等,這些經法律形式確定地位的生財工具,縱使無形無相及非貨幣性,在定義上屬於無形資產,亦可以入帳。
投資者可能會反駁,商標豈非等同品牌?後者又豈會難以入帳?
非也,兩者不能混淆。商標作用是保護品牌,正如版權保護「哈利波特」這書名不能被濫用一樣。申請版權有客觀的成本費用,可以作為入帳基礎,但「哈利波特」這四隻字本身已經是資產,價值如何及怎樣入帳?無從稽考。
既然品牌的威力如此巨大,卻又難以記帳,投資者應如何看待這無形的東西?很簡單,投資者只要跳出甚麼財務報表、甚麼資料數字的框框,走進品牌的世界,就可以感受一下它的威力。正如彼得.林治(PeterLynch)在他那本書《OneuponWallStreet》所講的一樣,很多家庭主婦可能比躲在冷氣房計數的分析員,更能掌握哪隻股票有升值潛力,皆因她們站在前線,親眼目睹公司產品的銷售情況。雖然這情形只局限於某類別零售或與普羅大眾有接觸的公司,但要跑贏專業投資者,必定要使用另一套方法。要計數畫圖,散戶投資者沒有把握勝過飽讀詩書的專業分析員。彼得.林治用這些土法加上專業分析,令其管理的富達麥哲倫基金在13年間上升了27倍,可見他所講的並非順口開河,消遣大家。
雖則品牌在帳目上並無反映,但並非完全無形無迹。有良好品牌的公司,市盈率應該較同行為高,亦可以反過來理解成投資者願意付溢價給品牌良好的公司。當然,最後這溢價如何才算合理?純粹是藝術判斷,難以用科學計算,投資者要自行分析。
龔耀輝
均富會計師行高級經理
電郵﹕
(曾在此欄刊登之文章可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