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界覓明日之星<br>四千NewDesigners作品大展

設計界覓明日之星
四千NewDesigners作品大展

一個設計師的創作高峯期,可能是他們還在設計學校讀書的時候,在沒有商業規範及名利壓力下,設計師的作品必然最具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在英國NewDesigners設計展中,每件作品都具特色,大膽前衞,從事設計及生產行業的公司,都不會錯過這個招攬「明日之星」的好機會。

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一直十分重視產品設計師的培訓,這個專為300多家英國及愛爾蘭設計院校而設的展覽會,已舉辦了18年,今年展出4000多名畢業生的作品。
除了得到不少公司及創作業組織贊助,英國本土設計師如AlexanderMcQueen等,也會向畢業生提供合約及實習機會。展覽中頒發的獎學金超過4萬英鎊,因此每個參展畢業生都竭盡所長,以吸引大公司注意。

時裝及擺設為主
展覽共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的設計以時裝及擺設為主;第二部份則展出室內設計、家具及圖案作品,全是今年畢業生的最佳作品。另外,主辦單位設立了一個「OneYearOn」展覽室,展出及售賣70個畢業一年的設計師作品。
很多參觀者都想買畢業生的作品,因為是獨一無二,可惜,這些展品全是畢業生未來用作見工或爭取合約項目的「武器」,只會以專利權方式售出。

亞洲生比例上升
每年有4000多個畢業生,競爭激烈,但時裝設計學院CentralSaintMartins(CSM)高級講師GarthLewis認為,學生的設計水準一直與就讀人數同步提升,加上懂得採用高科技工具配合創作,因此不少私人公司願意大量吸納這些設計專才,幫助發展產品。
以CSM為例,現時畢業生的人數較10年前增加3倍,畢業生的就業率卻維持不變,反映市場對設計師的需求不斷增加。
另一方面,不少亞洲學生都在英國修讀設計系,在CSM就讀的亞洲學生比例便有20至30%。部份在畢業後會回流到本土地方工作,變相將設計帶到亞洲地區市場,推動了亞洲設計產品市場的發展及人才需求。

應用現代藝術
顧名思義,應用現代藝術(ContemporaryAppliedArts)是將藝術設計運用於日常用品中,令物品同具觀賞及實用價值。今次展覽有22家學院展出畢業生在這方面的設計。
記者:梁詠欣

熱愛海洋及滑浪的RobertPentland,做出這個充滿動感的水瓶,並漆上海水藍色。

來自德國的AnnaLorenz以銅線及鋼線做出這個生果籃。

DianneWatson設計的橄欖油瓶(左)及茶壺(右)。這位年近40才重返校園修讀銀器設計的設計師,獲得英國珠寶業組織頒發傑出學生大獎。

新加坡華人李雅菁奪得BDCNewDesigneroftheYearAward(PartOne),她表示會繼續留在英國,開展個人事業。

李雅菁將中國傳統飾物重新設計,改變人們認為中國文化保守古老的感覺。除了紅線,當中所有材料全購自新加坡及香港。

由LauraMcCafferty設計的圖案可用於不同類型物品中(如T恤、水杯及真皮座椅等)。

主辦單位每年都會以較便宜的租金租予設計院校,為期4日的展覽每平方米租金約600港元。

TheRoyalCollegeofArt碩士畢業生NazaninMatin的設計,水準媲美專業時裝設計師。

左邊的球形茶壺獲頒銀器設計獎,旁邊的咖啡壺,趣怪程度並不下於得獎作品。(MarkFurniss作品)

WayneWinterburn設計的木椅,其外形可有令你想起玩太極的人?

這部Utilicycle單車連駕車者可載重200公斤,創作人PeterBoundy用了9000英鎊製成3部試驗品後始造出這部展品。

GlasgowSchoolofArt畢業生EileenElliot將地毯圖案射印在地磚上,設計成這個「地毯地板」,作品獲得DKNYFutureofDesign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