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以民為本? - 李怡

李怡專欄:以民為本? - 李怡

董伯在上京述職前,召開了記者會,提出「要在實際的行動中,確立『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
「國以民為本」,源出於《東周列國志》。「民本」的主要思想來自《孟子》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被歷代君主視為座右銘,但實行的君主並不多。社稷,原指以農立國的帝王所拜祭之土神和穀神,後來就泛指國家。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民的地位最尊貴,國家次於人民,而君主的地位最輕。因此,民建聯提出的「沒有國,哪有家」絕對是錯誤的。《孟子》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而家之本肯定在民。董伯過去(甚至現在)把「國家安全」視為「天經地義」,認為「國家安全」應置於人民權益之上,這是根本違反「民本」思想的。人民權益絕對應置於國家安全、國家利益之上,因為「民為貴」,國家(社稷)利益次於人民利益,至於君主(執政者)的利益,則應最輕。
從過去六年董伯的施政來看,他是完全將「民本」思想的本末倒置的。他最重視的,是中央領導人的意見,包括在香港的欽差大臣(中聯辦)以及同中央有淵源的傳統港共的意見,即「君為貴」;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在董伯心目中全由「君」(中央領導人)所代表,對國家安全、利益的考慮都出自「君意」而以「國家」的名義提出,因此「國家」次於執政之「君」;至於「民」,董伯何時尊重過民意?何時依從過民調?直至五十萬人上街,他也表示不考慮撤換高官、不延期為廿三條立法。他從不以民為本。他今天提出「以民為本」,只是為民所迫。

中國歷代君主都說「以民為本」,但只有極少帝王(恐怕只有唐太宗一人)真正做到。原因何在?就是由於「民本」來自帝王的意願,而不是制度所必然。掌絕對權力的帝王,願意「以民為本」,那麼他是好皇帝。但如果他不「以民為本」,他堅持「君為貴,社稷次之,民為輕」,老百姓也拿他沒有辦法。因此,「民本」雖是好的思想,但沒有制度的保證。歷代掌絕對權力者,都是實行「君為貴」的。
甚麼才是制度的保證呢?只有民主才是制度的保證。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有權通過一人一票的選舉,選出執政者,而執政者也不得不「以民為本」,否則人民就有權罷免他。這是「民主」與「民本」的最大分野。
董伯提出「以民為本」,但首先他過去六年施政,所遵循的就不是「民為貴」,而是「君為貴」、「民為輕」;其次,縱使他真的實行了「以民為本」,這也沒有制度的保證。只有民主制度才能真正體現「以民為本」。
董在記者會上自承過去六年「有過失」,但他三番四次拒絕向市民說一句「道歉」。這正是他徹底違反「以民為本」的表現。因為正如美國作家莫瑞斯(WillieMorris)所說:「任何人都有辦法向自己認錯,但是,向別人才是真的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