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將於月底截止申請的35億元「救市基金」,自5月初推出,至本月中只批出3.35億元貸款,僅佔總額9.57%。有業界認為,基金未能達致協助受非典型肺炎重創行業度過難關的目標,主要是申請條款過於嚴苛,及銀行處理有關申請時未能體恤企業實際情況。
勞工處發言人表示,35億元救市基金自5月5日推出至7月12日,共批出1119宗貸款,涉及金額3.35億元,其中48%的成功申請,更是5月30日放寬申請條款後批出的。此救市基金是專為受非典型肺炎重創的4大行業──飲食、娛樂、旅行社和零售業而設,由政府作擔保。
現代管理飲食專業協會副主席張景輝表示,飲食業對此基金確實有急切需要,因為突然而來的疫症令業界營業額急跌70至80%,在此艱困情況下,又遇上供應商收緊信貸,並要求現金付款,令飲食業在在需要應急資金周轉,然而救市基金推出至今,只有少數飲食企業能成功申請貸款,以該協會為例,逾400個會員中,只有少於10%的申請獲批。
他指出,問題癥結在於有關申請條款未能體恤業界實際情況,最初要求要有90%的股東作擔保,雖然稍後修改至70%股東擔保,但對飲食業而言,仍是較難符合的條款,因為該行業股東較為分散,一般也會擁有超過10個股東以上,但負責管理業務則集中於2、3名股東,要集合70%股東同意擔保,存在一定難度,即使以往的銀行貸款申請,也只是要求主要股東擔保便可以。他批評「這個措施有點假大空」,只是一些點綴門面的措施。
近期,食肆業務回復至正常的八九成生意,但他強調,業界仍需以大幅優惠價格來吸引顧客,毛利率因此顯著下跌,所以他不認同飲食業情況已經穩定下來,未來仍有機會出現縮減規模、裁員減薪等情況。
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亦認同,基金對業界幫助不大,能成功申請的旅行社數目不多。他解釋說,基金規限多,當初只准許用作員工薪金支出,後來才放寬至可作營運開支。此外,業界向銀行申請時手續繁複,被視作一般商業貸款處理,重點着眼於企業的還款能力,更有銀行要求申請人以物業作抵押,並非以協助業界度過難關為大前提,結果獲批貸款的個案自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