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一生成敗不在眼前得失

陸叔理財:一生成敗不在眼前得失

如果政府希望莘莘學子可以受惠於新的教育制度,除了要將學校等級之階級觀念淡化外,亦必須加入一些新的教育元素,去幫助排行較末的組別,令那組別的學生有些「特別技能」,足與其他組別的爭一日之長短。

今日跟大家分享的,並不是甚麼投資建議或心得,而是近日社會上的一些現象。日前升中派位放榜,電視新聞中所見的是「有人歡喜有人愁」,而後者不乏因不獲派理想中學而情緒激動的學生與家長。
坦白說,自己也身為人父,對子女的升學前途難免抱有期望,所以家長因子女未能入讀志願學校而失望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從今次派位事件上,不少人會批評目前教育制度混亂,是兩年前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結果。姑勿論誰是誰非,一切已成定局,即使社會給予政府壓力進行教育制度再改革,也非一時三刻可以做到。而作為旁觀者,我嘗試分析整件事件發展,希望會得到一些領悟。

新制度舊酒新瓶
政府於○一年將中學成績組別由五改三,目的是希望減低學校之間優劣的標籤效應,無可否認,政府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卻忽略了香港重視「品牌效應」的客觀因素,因而令改革事倍功半。
具體而言,不論實際上分三組或是五組,學生或家長主觀上都希望爭相進入第一組別的學校,若派送到排行最末的「第三」或者「第五」組別,學生及家長都會有一種難受的感覺,認為自己及子女都給比下去了。雖然我絕不贊同就讀「第三」或「第五」組別的學生一定比人差,但畢竟教育制度是要面對整個社會,而當社會上仍然擺脫不了傳統的追逐品牌心理時,新的制度只是「舊酒新瓶」,說不上能夠做到真正改革。所以,如果政府希望莘莘學子可以受惠於新的教育制度,除了要將學校等級之階級觀念淡化外,亦必須加入一些新的教育元素,去幫助排行較末的組別,令那組別的學生有些「特別技能」,足與其他組別的爭一日之長短。

另外,父母總希望子女成材,但他們有一個錯覺,認為子女只要能夠入讀一級名校,便可以踏進成功門檻。事實上,每個人總有其天份、長處及短處,一個人能否成功,並不在於攀龍附貴,反而是能夠正確地定位,發揮自己所長。中國人有句說話是「寧為雞口、莫為牛後」,其意思是「大」不一定最好的,最重要的是看看自己在甚麼位置,而該位置又能否令自己得以發揮。因此,若果學生們被派往一些並不是自己志願的學校時,家長不宜責難或跟孩子抱頭痛哭,他們最需要的反而是家長及老師的誘導及鼓勵。
試想想,萬一學生被派進第一組別中學就讀,但日後卻跟不上功課,反而會令學生學習時事倍功半。其實,家長亦應當明白,小朋友讀書只是人生的其中一段旅程,他們讀書的目的是學知識、學做人,而並非為入名校。而且世事難料,今日的「一失」,可能是明日的「一得」。因此,不要將小事放大,而影響小朋友日後的學習道路。同樣道理,金融風暴、沙士等事件,打擊了香港人的經濟及士氣。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我們換來的是實幹求是或守望相助的精神。所以,得與失絕不能單看一時三刻的表面現象。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