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科研九年心血<br>人腦地圖誕生

六國科研九年心血
人腦地圖誕生

繼三年前科學家公布了首個完整的人類基因圖譜後,科學界在人類研究上再有重大突破。美國科學家上周六公布全球首個由大量可顯示正常腦袋圖像組成的「腦地圖」(brainatlas),「腦地圖」除令科學界更了解腦袋運作外,更令醫生進行腦袋手術時能更準確落刀。

英國《獨立報》周末報道,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根據加拿大、芬蘭、法國、德國、日本和荷蘭六國科學家花了九年時間掃描和分析過逾七千個活人和死人腦袋的資料,製成「腦地圖」。
六國科學家收集資料時,首先利用儀器掃描大量自願人士的平均血壓和心跳率等資料,以知道他們在聽歌或下棋時,腦袋有甚麼反應,之後再根據他們的年齡、種族、性別和學歷將資料,輸入超級電腦。

立體圖像網上享
科學家最後收集得的資料達四萬「千兆字節」(gigabytes),相等於四百萬億頁的資料,「腦地圖」的資料將會在兩年內在brainmapping.org網頁上公布,供其他人使用。
負責這個一千五百萬美元(約一億二千萬港元)研究的,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病學教授馬齊奧塔。他表示,雖然腦袋在形狀、大小和運作方式上都是獨一無二,個個腦袋不同,但從收集到的資料,可製作出一個「一般」腦袋的立體圖像,從中得知腦袋在不同區域的數以十億計神經細胞如何運作,令科學家有更深入了解。

手術落刀更準確
此外,由於每個腦袋掃描圖像均已加入腦袋負責控制記憶、情緒、理解力和說話能力的位置,外科醫生將來可利用這些資料改進腦外科手術的準確度。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外科部主管馬丁亦認同這個說法,馬丁說:「當我們要為病人除去腦腫瘤時,我們要確保手術不會損害病人如控制活動、閱讀、說話、書寫和理解等能力。」
英國的專家也認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家製作的「腦地圖」有重要參考作用,但強調科學界對腦袋仍有很多地方未了解。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心理學教授弗里思說:「我們仍未知腦袋的基本單位是甚麼,運作模式似乎是變化多端的,還有很多東西是我們仍未明白了解的。」
英國《獨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