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葳蕤」 - 李登

我好「葳蕤」 - 李登

總覺得方言和方言文學有它的局限性:那是局限於一民一地,甚或一時,不過值得研究。
張愛玲、魯迅、胡適都推崇《海上花列傳》是吳語文學傑作。張愛玲為了以廣流傳,更把這部小說翻成白話文,但她的白話本我始終看不下去。我想起看《大宅門》光愛看國語版,就是愛那點京味,可不是同一道理?
不錯,關鍵正在方言獨具神韻,難以用其他語言去取代。不光吳語,粵語亦然。粵語稱人「威水」(應作「葳蕤),罵人「招積」(本作「啁哳」),又哪能百分之百翻成國語。所以《海上花列傳》不看原文,也就失去原味。

說來粵語中很多常用詞彙都源自中國古語,今天多用於口語而少形諸文字,難怪讓人誤會都是有音無字。以前在電視台當編劇,很多粵語詞語都只能假借同音字,或用英語拼音寫出來,可依然保留了方言的神韻。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打人一拳。粵語的說法就有「挃」(俗作質)佢一拳;「抌」(讀如dum)佢一拳;「揈」(讀如feng)佢一拳;「 儘管我不愛用粵語寫作,卻因為是地道廣東人,能說標準粵語,有時就未免「啁哳」。能看懂《海上花列傳》的原文,我就更自覺「葳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