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香港經濟荊棘滿途<br>曹文錦:置諸死地而後生

人物專訪:香港經濟荊棘滿途
曹文錦:置諸死地而後生

行政長官董建華六十多年來遇過兩次重大危機,一是1984年航運業大衰退時,東方海外(316)險遭沒頂;另一是7.1面對50萬人上街。在第一次危機中,萬邦集團董事長曹文錦提請中央向董建華施予援手,對於今日的危機,這位唯一在生的「船王」,對「世姪」的忠告,是放棄官僚主義,放手讓香港各行各業自求多福。 記者:羅綺萍

曹文錦說話不慍不火,但你可以感受當中的怒氣:「我的frustration(挫敗感)大到不得了。我們要聘請不懂航運的人(顧問公司),給他錢,教懂他,叫他寫份報告再交給政府。這是英國人留下的制度,聽第三者專家的說話,看似很公平。我花了一年多工夫,將資料給顧問,令他明白、讓他寫成報告,政府才會聽,你自己跟政府講是沒用的。」他說這種蠢事大家都知道,但不能不做。

行外人管行內人
曹文錦98年已提出將香港發展成國際航運中心,成立航運發展局,爭取了5年,航運發展局終於在本月11日開了第一次會議,但當記者問主席兼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葉澍堃,何時成立航運學校、亞洲航運保險中心以至國際仲裁中心?答案都是「現時只是第一步,具體建議我們還要研究。」
曹文錦的挫敗感正是來自政府官員。他說:「現時的政策,是讓懂的人給不懂的人去領導。港口及航運局4年換了3個秘書,由袁銘輝到方志偉再到范振明,他們都不錯,但搞不明白甚麼是航運,到他們搞明白,人已經換了,你說能做多少事情?
「希望在這次遊行,加上兩位高官(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及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辭職後,公務員會醒一醒,以後做事不要再那麼官僚。香港各行各業會做事的人多得很,只是政府沒辦法把他們領導起來。」

政府太主導市場
曹文錦更直截了當說:「現在董建華可以做的,是放手。」特首應該集合每個行業的頭頭,由他們想出方案,政府在政策上予以配合,盡快各自搞好自己行業,不要再由政府主導,也不要再搞甚麼顧問報告。
「以前甚麼都短缺,我在馬來西亞辦航海學校,都沒有在香港那麼困難。」
新加坡總理吳作棟96年宴請他時,曾問他對開展新加坡航運業的意見,曹文錦說有能力成功搞好航運的人,就有資格擔任地方首長或一國總理。
曹文錦說:「董先生是航運出身,反而不便開口,以免被人認為他偏私,我們平時也不會找他,免他為難。」
對於香港為何弄至如斯田地,曹文錦說:「他(董建華)這個人比較soft(軟弱),下面這批人絕對不行,以前是英國人訓練出來的官僚,現在要找新人加入管治班子很難。會做事情的人很忙,有能力的人都當大老闆,誰稀罕這年薪200、300萬元,他們的夥計掙得都比這個多。」

難吸納人才入局
當年東方海外出現危機,他透過招商局的江波,向中國交通部長錢永昌呈報,指董建華的先父董浩雲是愛國航運家,要求中央以財政支援,令董家逃過一劫。但今次董建華面對的管治危機,他卻顯得愛莫能助。「我年紀大,78歲了,這次幫不上忙。現在50歲出頭,有能力的人不多,肯作犧牲的人更少。」
這一代人他看好機場管理局主席馮國經;對於行政會議成員梁振英,他認為「不行」;貿易發展局主席吳光正則弊在「人緣不好」。對於香港前途,他只有一句話:「置諸死地而後生。」如何做火鳳凰就要讀者自行體會了。

曹文錦(右二)全家於1949年由上海逃至香港,在上海的家當全被共產黨沒收。右一為其妻曹周美琦,左一為其母吳娛萱,左二為其父曹隱雲。 曹文錦提供

曹文錦(左六)、李嘉誠(右五)、鄭裕彤(右四)、邵逸夫(左五)、李兆基(左四)及周文軒(左三)等富豪,84年聯手興建新加坡會議展覽中心,95年開幕時獲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右一)邀請到新加坡觀禮。 曹文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