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攻伊理據 白宮弄巧反拙

公開攻伊理據 白宮弄巧反拙

「伊拉克門」使美國總統喬治布殊的誠信備受質疑,白宮為免醜聞拖下去會危害喬治布殊明年連任的機會,上周五罕有地公開了一份機密情報摘要,證明美國當時有「鐵證」證明伊拉克重新發展核武。豈料文件的注腳有國務院「高度懷疑」伊拉克從非洲買鈾情報的字句,令事情弄巧反拙,使人質疑當局為何明知情報有問題,仍然作為出兵的理據。
這份八頁的摘要是由去年國家情報評估報告中的九十頁文件中摘錄而來,白宮公開文件旨在盡快平息外界對喬治布殊在今年國情咨文中引用假情報,誤導國民出兵伊拉克的指控。

附國務院「高度懷疑」注腳
這份報告由美國六大情報機關彙編而成,表示「有鐵證指侯賽因恢復了核武計劃中濃縮鈾的提煉工作」,並援引未經證實消息指,伊拉克嘗試從尼日爾、索馬里以及剛果民主共和國購買鈾,「若任其進行,伊拉克也許會在十年內擁有核武」。
白宮發言人麥克萊倫說,報告展示「明確和有力理據證明我們曾經受到侯賽因的威脅」。
可是,白宮此舉並未能令人釋疑,反而令「伊拉克門」愈描愈黑,因為在報告第八十四頁的注腳中,國務院情報和研究局曾提出警告,「對於伊拉克在非洲尋求天然鈾的講法是值得高度懷疑的」。
軍備控制協會行政總監金貝爾說,白宮今次收效適得其反,尤其是國務院在報告中對伊拉克向非洲買鈾這項情報有強烈保留。

「美總統不是實情審查員」
自打嘴巴的白宮官員唯有辯說,喬治布殊及國家安全顧問從沒看過注解那部份,因為總統讓高層官員草擬講稿及核實內容,並說「美國總統不是實情審查員」。
另外,美國民間監察組織「司法監察」得到一份文件,裏面詳載伊拉克油田、油管及外國石油公司投資項目的地圖,顯示副總統切尼領導的能源工作小組早在○一年初便覬覦伊拉克的石油。「司法監察」不願對文件置評,但指反戰人士會以此作為美國攻伊是為了石油的證據。
美國情報官員相信,日前播放的錄音帶中的說話者是侯賽因本人。
美聯社/路透社/德新社/美國《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