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葉劉淑儀

再看葉劉淑儀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系教授 張德勝

葉劉淑儀女士終於在壓力之下辭去保安局局長一職,並獲行政長官批准。此事相信會大快人心,但是我倒覺得非常可惜。她究竟做錯了甚麼?以致成為群眾侮辱的對象,並且必欲除之而後快?
首先,國安法的底線看來不是葉太所能決定的,她只是盡忠職守,做一個公務員該做的事。這些事從一開始就知道是吃力不討好的,但她不避艱辛,全力以赴,並且很快進入角色。作為一個文職官員,對着法律專業人士的質詢和詰難,應付裕如。
對葉太最常見的責難,是指她態度傲慢囂張。對此,我想提出三點看法:第一,我不明白立法會為甚麼可以容許電視台現場拍攝,這樣做難道不會令參與立法者有所顧忌而影響立法工作?第二,立法必有爭執,而爭執必然導致七情上臉。有既定立場的傳媒看準時機,一拍上鏡,並且在電視的黃金時段播放,所造成的效果不言可喻。第三,葉太的風格看來是貫徹始終的,處理非法留港難民如此,推動國安法亦如此。但前者得到市民肯定,並且賦予「鐵娘子」稱號,儼然與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互相輝映。由此可見,反對她的,與其說是反對她的表情,毋寧說是反對由她推動的國安法更為貼切。
或者說,作為保安局的主要負責官員,既然無法使國安法順利通過,就該引咎辭職。這話不無道理,但是也要分開來看,特別要弄清楚究竟是否她的失誤所造成的後果。

市民信心不足
現在一般對葉太的指摘,除了表情外,便是說國安法諮詢不足,政府試圖硬推過關。但是這次立法的諮詢期長達九個多月,據說已經是香港有史以來諮詢期最長的了。至於硬推的指控,更說不過去,因為經諮詢後法例在董特首宣布三大退讓前已修改了五十多處。問題只是,修改了還是未能平息反對者的疑慮。
有些外國商會的領袖曾表示,香港政府提出的國安法與世界其他先進國家如英國美國的相比,已經非常寬鬆。果如是,為甚麼還要反對呢?歸根究柢,是個信心問題。蓋立法必然牽涉執法,而執法背後有個政治文化。英美等國的國安法雖然寫出來比香港的更緊,但國民可以接受,因為他們知道執法者不會胡來。中國呢,法治的步伐才剛邁開,離成熟的境地還很遙遠,這點香港人清楚不過。
於是草擬法例的政府當局就陷入一個兩難處境:條例過於寬鬆等於無法執行,難向中央交代;弄得可以有效執行的話,又無法平息市民疑慮。這是一個結構性困境,誰做這個工作也無法解開死結。明白了這點,就知道甚麼表情、諮詢程度,都毫不相干,自然也不是葉太的責任了。
以上對葉太的評價,在這個時刻是屬於少數派意見。不過挪威劇作家易卜生所寫的「人民公敵」給我們一個啟示:真理有時會在少數人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