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董建華的偏聽,是造成今日治港危機的原因之一;他身邊的聲音,充斥着非主流的香港左派思想,包括敵我分明的鬥爭、左派從長期壓抑到當家作主的渴望。自由黨主席田北俊指出,董建華是受傳統左派所累。昨日董建華一副頓悟「今是昨非」的姿態,似要立志兼聽。但同時,左派喉舌卻繼續宣揚「民主派抗中亂港」。 記者:譚秀嫺
【本報訊】特首董建華昨日在記者會上的第一項宣布,是「會定期與各政黨、各主要界別、傳媒及輿論領袖等進行會晤」,表面上是摒棄敵視民主派、拒絕與民主派接觸的做法。他強調,要保持與市民的緊密接觸,並指令各政策局開放議政渠道,在諮詢機構及法定委員會注入具專業知識及有心人,對施政作出貢獻。
自由黨主席田北俊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影響董建華對23條立法決策的人士可分成三派,第一派是負責制訂政策的相關官員,包括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和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她們一直「企硬」。
第二派是所謂的本地傳統左派,對董建華的影響最大,包括中央駐港最高負責機構中聯辦、左派工會代表工聯會及擁有多位直選議員的民建聯。鄭耀棠和曾鈺成都是行政會議內的傳統左派代表。田北俊批評,曾鈺成和鄭耀棠掌握不到民意。
至於第三派,則是北京的港澳辦和統戰部,他們不清楚香港發生甚麼一回事,只是要求盡快立法。香港官員「企硬」、傳統左派支持「企硬」、北京搞不清情況,加上董建華「唔夠堅」,結果聽取了中聯辦等傳統左派的說話,在23條立法上「硬闖」。
不過,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指出,左派圈中也有很多怨言,不能一概而論;本地左派新興力量如民建聯的意見,也不一定獲得重視,反而一些有頭有面、有渠道與北京溝通的左派人士,例如全國人大常委曾憲梓等,影響力更大。
他表示,該等有地位人士「相當左」和保守,他們向北京表達意見,有可能誤導中央;而北京亦會看需要,「啱使,就話係你哋香港人提出嘅意見」,惟中央有可能會受他們誤導。
儘管民間有強大聲音認為政府應改組管治班子,但身兼民建聯主席的行政會議成員曾鈺成昨日表示,不覺得有必要大幅改組班子,特首只要盡快物色有能力、有抱負的人士,填補田北俊辭職後遺下的行政會議空缺。他對梁錦松和葉劉淑儀辭職表示可惜,但強調不會再有官員辭職。
香港《大公報》昨日繼續刊文鞭撻民主派,專欄「井水集」一篇題為《葉劉淑儀受了太多委屈》的文章,指梁錦松和葉劉淑儀下台,「正是『民主派』抗中亂港的又一惡行和罪證!愛國愛港市民會記下他們這一筆帳。」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盧兆興指出,香港左派團體、傳媒主要由中聯辦統領,由於中聯辦當年支持董建華上台,一向對民主派態度強硬,因此左報嚴厲批評民主派不足為奇。
他又稱,中央派員來港搜集民意,相信可獨立分析香港情況,故在對港政策上不必只聽取中聯辦意見,因此至今沒有直接攻擊民主派言論,「經過這次事件,中聯辦的影響力可能會被稍為削弱。」
據了解,中聯辦內部曾就近期連串爭取民主活動進行評估,知情人士指北京沒有表態,主因是不想造成干預「一國兩制」形象,中央更關注的是香港連串民主運動會否擴大到內地,觸發國內民主浪潮,「如果高壓處理,可能引起好大反彈,波及內地就好難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