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傳統上都抱有積榖防飢的心態,因此大多數香港人均明白儲蓄的重要性。然而,一個均衡的理財計劃,不應只以累積財富為目標,亦須為自己及家人提供足夠的保障。本文將介紹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財務保障需要,以供大家參考。
事業剛起步的年輕人,也許未察覺自己對「身故保障」或「生活保障」的需要。「這樣的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若問一位剛踏進社會工作、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有關保障的需要時,通常也會得到這樣的回應。
一般人均認為,年輕人是「打不死」的,但其實任何年齡組別的人,都有可能遭遇意外及感染疾病。「身故保障」是一旦受保人身故,保險金將發放給他的受益人(非投保人),而「生活保障」的賠償則支付予投保人。屬於生活保障的意外保險或醫療住院保險,在市面上甚為普遍,保費一般不算昂貴。
以下是一個典型的個案:
個案一:27歲的陳先生為高級電腦技術員,月入17000港元,是單身人士。他自大學畢業後,工作已達四年,現正考慮自置物業,遷出與父母同住的單位。
就以上個案而言,對陳先生來說,收入保障較人壽保障來得重要。假設陳先生不幸因意外或疾病而無法工作,其家人不但需要支付其醫療費用,還需承擔他的日常生活開支。由此可見,陳先生因意外或疾病所帶來的經濟負擔,比身故的影響更大。如果陳先生擁有自置居所,更加需要收入保障。
結婚是人生大事,兩個不同個體結為夫婦後,財務保障計劃會有很大的改變。由於兩人的收入、儲蓄及開支互相影響,故已婚夫婦應重新評估人壽及危疾保障是否周全,並妥善處理受益人問題。
工作或賺錢能力是其中一項珍貴資產,縱使已購買了人壽或危疾保險,為保障家人作出未雨綢繆,然而,假若遭逢身體受損或失業等短期阻礙,亦可為家庭帶來重大的財政壓力。「償還保險」可於投保人遭遇不幸事故時,為貴重資產的長期供款提供保障。
個案二:黃先生及黃太是新婚夫婦,職業分別是初級會計師和合約僱用的繪圖員。黃先生的月薪是22000港元,而黃太的每月收入乃根據每月的工作數量而定,每月收入大概介乎8000至15000港元左右。他們暫無計劃自置居所,現時租住的單位,每月租金為7500港元。
由於黃先生夫婦喜歡攝影,並擁有名貴攝影器材,家居財物保障計劃正可配合其需要。此外,他們應重新評估各自於婚前購買的人壽保障計劃,確保可足夠保障對方及家人,同時要計算萬一其中一方失去工作能力時,現時的保障是否足夠他們維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天下父母無不視子女為心肝寶貝。父母往往只顧子女的教育儲蓄計劃,而忽略了自己所需的保障。若父母不幸傷殘甚至死亡,誰人會替子女的儲蓄計劃繼續供款呢?因此,購買保險時,應盡可能在有限的資源中取得平衡,計劃出一個最切合個別家庭需要的保險組合。
除了一般醫療保障計劃外,市面上還有嶄新的醫護保障計劃,提供專業醫護人員在整個療程中照顧病患者的各項需要,而承保公司會直接支付相關的醫療開支,讓病患者安心養病。此類保障計劃可讓大家在退休後安享晚年,毋須擔心醫療費用。
另外,對於退休人士來說,除稅務及投資計劃外,財產計劃可令累積的財富增值。周全的財產計劃應包括妥善的人壽保險,可為財富提供保障。縱使投保人不幸離世,其受益人亦毋須為生活煩惱。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
本文資料不應被視為建議或推銷本文所述之任何保險產品。請參閱個別產品的資料概覽文件,以便獲取有關資料。本公司並不保證本文內容是否完整,如對本文內容有任何疑問,請諮詢保險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