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長久以來有關香港青少年就業、行為和價值觀等資料都是一片空白,最近一份由香港大學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整理出版的青少年資料概覽顯示,在一九九一年至二○○○年的十年間,雖然香港社會日趨富裕,但生活於貧窮線下的青少年卻激增一倍多;有學者更批評,政府為青少年推出的八千份臨時工作,只屬「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青年事務委員會早前委託港大和社聯對青少年各方面的資料作有系統整理編輯,「二○○二年香港青年統計資料概覽」包括青少年的家庭背景、行為價值觀、教育情況及就業問題等各方面資料數據。
社聯業務總監蔡海偉稱,青少年陷於貧困的情況在過去十年一直惡化,生活在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比例,由九一年的百分之一上升至二○○○年的百分之二十四點七,而同期低收入人口的整體增長只是由百分之十一點七增至百分之十八點三。
有份參與計劃的青年事務委員會前委員石丹理說,政府十多年來都沒有正視令青少年貧窮的家庭因素,而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和安全網概念又未能與時並進。他舉例指,美國曾進行一個為期二十七年的追蹤研究,結果顯示,政府每花一元,最後都可為社會多賺五元。
石丹理指,青少年失業率高企的情況下,政府推出的八千份臨時工作只是治標不能治本,應加強對青少年的學習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