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雨後待變 - 李怡

李怡專欄:雨後待變 - 李怡

七一遊行前,筆者在本欄曾表示,兩三萬人的遊行與十萬、百萬人的遊行,分別很大,正如一場毛毛雨與一場狂風暴雨一樣。現在看來,兩者的分別,實已如辯證法所說:從「量變」而進到「質變」矣。毛毛雨只給人帶來一點不便,豪雨卻有摧枯拉朽之功能,不但能使許多沉滓泛起,而且也能清洗污穢。七一以後,從田北俊辭職、自由黨轉態、民建聯的「誤導說」及其後的道歉,曾主席的言詞閃爍,以及「黃中指」的粗野不文……,種種變化發展,都說明狂風暴雨的摧枯拉朽之功。
董伯在七五、七七、七九三次簡短說話之後,並沒有任何動作。廿三條立法是否重開諮詢?主導立法的官員是否換人?既說要聽公眾的意見何以又取消與民主派的會晤?行政會議是否要重組?他本人如何回應市民要他下台的訴求?……所有這些問題,董伯的反應是沉默。也許他的反應從來就慢九拍,也許他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但更大的可能是:他等待中央的反應。

據報道,溫家寶離港前,曾問董伯會有多少人參加遊行,董的回答是三、四萬;中聯辦提交給中央的報告,據悉也是三、四萬。也就是說,只是一場毛毛雨。結果卻是一場狂風暴雨,當然大出中央意料之外了。這說明,董伯的特區班子和中聯辦,都錯估了形勢,大大低估港人反廿三條與倒董的廣泛而強烈的意願。
上周四《南華早報》引述親北京人士報道,港澳辦、外交部、國安部與其他情報機構已陸續派出中層官員到香港了解情況。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對這消息的回應則令人意外,他說他並不了解中央是否已派人到香港收集民意。他的話實際含意是不否認《南早》的報道。與此同時,《大公報》也刊出一些「批董」文章,而全國人大代表李鵬飛、薛鳳璇和全國政協劉迺強也都發表了批董的意見。《華盛頓郵報》引述與北京有關係人士稱,儘管北京現在仍支持董建華,但已考慮於半年內以健康理由將他換下來。
筆者曾在本欄說過中共傳統的政治鬥爭哲學,是將人群分為敵、友、我三類。但怎樣區分敵、友、我,卻涉及中共的鬥爭策略。中共傳統有三大法寶,一是黨領導,二是武裝鬥爭,三是統一戰線。香港的統一戰線,是團結絕大多數人,包括擁護和反對自己的人,是要反映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這次五十萬人上街,反映董政權和中聯辦偏信傳統左派民建聯,蔑視和排斥民主派,他們的思路和眼光實太狹窄。被董政權和中聯辦長期視為「敵人」的民主派,其實並非有很大的力量,但董政權對他們的排斥卻喪盡人心。在新的形勢下,中共是否會重新界定敵、友、我的範圍?有無可能擴大「友」,縮小「敵」,更重要的是不能依靠變色龍一樣而又無法掌握形勢的傳統的「我」的勢力?且看中共新領導層能否有這樣的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