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再度顯著滑落,負資產人數增多,金管局連忙提醒銀行注意樓按風險,可見問題嚴重。
銀行界缺乏信貸評估的人才,商業貸款批核只看抵押品,欠缺評估風險及還款的能力,銀行只好爭逐利潤如雞肋的樓宇按揭貸款。再者,已承造的樓按,才會有負資產,金管局叫銀行小心,講完等於無講,銀行能小心些甚麼?又能做些甚麼?
滙豐銀行總經理柯清輝說,負資產不影響壞帳風險,概念上是對的,樓價下跌不等於借款人無能力供款,但不要忘記,負資產的負值愈大,借款人破產的機會也會增加,而且並非每個業主都願意供「死會」。負資產數目增加,對銀行體系一定有壓力,對經濟及社會造成不穩定。
即將實施的正面信貸資料庫會否改善目下情況?不但不會,更有可能令情況惡化,問題不在於資料庫的設立及模式,而在於時機不當,加上認真重視社會責任的銀行並不多,資料庫之設立,將會誘使銀行爭相向「問題客戶」追收貸款,令破產個案增加。事實上,一些被視為風險高的「問題客戶」,不一定有還款上的問題。金管局雖已勸告銀行謹慎運用資料,但能阻擋銀行追數的決定嗎?將來到金管局出手時,情況可能已是目不忍睹。
負資產與通縮結合,亦對經濟帶來重擊。負資產的負面財富效應加上通縮持續,益令經濟復甦增加難度。特區政府必須設法解決負資產問題,而非只着眼於財赤的數字,一切構思均要作通盤考慮。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