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恩利(1174)上周五終於突破,創出52周新高,接着便有幾位朋友問筆者意見,是否應該追入。低位不買高位才追,是不少急性子的香港投資者特色,如此走精面其實令輸面提高,可惜他們不會從經驗中學習。
太平洋恩利新加坡上市附屬在上月底早已公布業績,母公司業績因而不會有甚麼特別驚喜,但二三線股水漲船高,恩利走勢落後,又的確應有上升水位。迎合短線客的投資建議應該是:以1.13元作止蝕,上望1.30元。
本欄長期讀者應該明白,筆者不是如此運作,只是徇眾要求交答案而已。
筆者絕不歧視投機炒家,沒有這批情緒化的短線客,市場波幅以及成交都會遠較現時為差,只是在個人層面,應該是以長線為出發點,才容易達到保本增值的基本目的。
回說太平洋恩利,當初選作重點推介,也是出於較長線的考慮,現時升勢落後其他工業股,明顯是捉摸市場短線口味有誤,筆者本身並不太介懷,唯一可惜只是走失了新加坡恩利一大段升勢。
一場沙士風暴,令市場鍾愛風險最低的標準商品製造商,食品加工要求甚高,隨時可能有差池,其實換個角度反轉來看,正因安全要求,入門難度極大,生意反而應該穩健向好,而魚穫加工是勞工密集的工作,工序進一步轉移至中國,應是大勢所趨。
有一次公司訪問,負責人反問筆者,曾否見識過裕元(551)造鞋,或者TCL(1070)造電視機的高速,又曾否想過通縮環境,提升生產力是廠家應對的主要方法,可是盲目提升,世界市場又是否真的可以承受,因為要拉低平均成本而增產的商品?
投資市場眼光短視,大家只着重兩三年內的盈利前景,所以這些宏觀的社會學及經濟學問題,答案是無關痛癢,另一角度是廠商將汰弱留強,生產效率超卓的大廠將贏取市場佔有率。但筆者當日挑選恩利,部份原因是食品需求不用懷疑,恩利有贏取佔有率的機遇,卻沒有盲目擴張的危險。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