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派員工的認股權證應否列入公司會計帳目之內,是科技公司與各界爭議了年多的議題,近日微軟(Microsoft)正式宣布停發認股證,改為直接發放股票予員工。軟件業大王改變策略,會否意味着科技公司認股證方針的沒落?
矽谷中人對此眾說紛紜,有人說既然科技公司的股價再不會像從前一樣以幾何級數升值,認股權已經失去其吸引力,倒不如直接以花紅形式派股來得實際。更有人建議其他科技旗艦如英特爾(Intel)、思科(CiscoSystems)等效法微軟的做法。另一方面,亦有人說公司要以真金白銀來買股票給員工,直接影響利潤之餘,所派出的股票數目也未必能鼓勵員工士氣。
其實,分派認股權予員工在美國的科技公沿用已久,各界(包括投資者、基金管理公司)突然抨擊認股權方針,相信與安然(Enron)事件有莫大關係。資料顯示,在科技股高峯期的時候,以頭100大科技公司的數據作計算,各公司的首5位高層要員擁有合共市值430億美元(3354億元)的認股權,即平均每人8600萬美元(6.708億元);而其他員工所得的認股權,市值亦達1750億美元(1.365萬億元),即每人平均100萬美元(780萬元)。
及至2002年,其中超過八成的認股權都潛水了,但估計從公司認股權套現的總金額也達到780億美元(6084億元)。然而,從這些數字可見大部份科技公司認股權的分配,並非過份集中公司高層手中,高層認股權相對其他員工大概是1:1.35左右;反觀其他傳統工業的美國公司,高層股份佔有率是其他員工的6倍(見圖),相對之下,科技公司員工受惠的層面廣泛得多。
一項調查發現,廣泛分派認股權給員工,的確有助提高公司的效率達2.5%,但這個影響能否補償認股權的溝淡效應,而令投資者受惠,當然端視個別情況而定。
回看矽谷的文化,是鼓勵創新及大膽嘗試,新公司成立的時候,要像今日的微軟一樣,以直接派股來提高士氣,相信沒有一家公司能達到盈利的目標,所以效法微軟的做法根本不切實際。大公司如思科等都有穩定的盈利,尚有足夠的籌碼去派股,不過思科總裁是反對認股權納入開支的旗手之一,完全停止分派員工認股權的機會相信甚低。
一直以來,各科技公司都利用各種方式來提高士氣,如員工折扣買股計劃,便廣為很多公司採納。估計微軟的舉動,一定會令矽谷科技公司分派認股證時面對更大壓力,但說到要完全放棄此行之已久兼且頗具效益的方案,相信機會較微。
魯笨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