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近日的熱門話題是人民幣何時升值。本來這個升值的評論只限於財經專家的範疇,但在6月16日,美國財長公然說北京方面會用彈性手段處理人民幣升值問題,此話一出,無疑給人的印象是美國正在給壓力中國讓人民幣升值,隨後日本和南韓各國也表達對人民幣升值的意願。不過,中國隨後強調要保持幣值穩定,不考慮升值的問題。曾幾何時幾乎全世界的財經專家都憂慮人民幣會貶值,現在卻一面倒地認為它的升值勢在必行。
其實人民幣升值的契機,由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開始時已漸露端倪。猶記當年風暴肆虐時,亞洲各國貨幣相繼倒下,弱貨幣如泰銖、印尼盾、韓圜都面臨崩潰,強貨幣如坡元、新台幣、日圓都大幅下跌。當時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尚未倒下的人民幣身上,因為如果人民幣也被迫下調,將會把面臨崩潰的弱貨幣徹底拖垮,美國政府更坦言希望人民幣堅守滙率以便穩定風雨飄搖的亞洲貨幣市場。事後回顧,人民幣終於做到了,也開始贏得了世人信心。
金融風暴以後,即使在相對強勢滙率的不利情形下,中國仍然不斷增強它的競爭力。出口每年都以雙位數字增長,以今年算,預測出口數字會比去年增30%,達4200億美元,結果導致外滙儲備也同樣以雙位數增長,今年預計數字會達2860億美元。這兩項數字,清楚指出這是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主因。傳統上,通脹是貨幣滙價的敵人,因為它削弱貨幣的購買力。過去數年,國內不但不受通脹威脅,反而出現通縮的迹象,在此情形下,人民幣購買力不斷上升。這又是升值原因之一。
除了日益增加的貿易盈餘帶來龐大外滙儲備外。不斷湧進來的直接投資資金也構成人民幣升值壓力。據公布,即使今年SARS肆虐期間,第一季的直接投資也加了57%,達131億美元,而去年統計的全年數字高達527億。展望未來,這個數字一定有增無減,而絕大部份外來投資都以出口為主的製造業。投資者都是貪中國的高效率和廉宜的勞動市場。可以說,愈多外來投資設廠,將來便愈多貨物出口,造成更多外貿盈餘,所以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便與日俱增了。
升值壓力來自四方八面,就像80年代初的日本一樣,但有能耐令中國政府正視這問題的是美國。道理很明顯,因為中國對美的貿易盈餘不斷大幅增加,而且有取代日本成為對美貿易盈餘最大的國家。去年的盈餘數字是1030億美元。照這形勢發展下去,專家估計5年後,盈餘會達3300億美元,這怎不教美國政府擔心?
在經濟大好的年代,人人有工做,美國國民也樂得享受中國製價廉物美的產品,但當經濟增長放緩,失業增加,政府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就業問題上。再加上明年又是大選年,在美國,經濟好壞永遠主宰大選勝負的關鍵,其他因素次要,所以自去年起,政府有意大幅讓美元貶值以利出口和減低進口。在美國個人消費日益疲弱的今天,增加出口是最有效的措施。但可惜中國作為美國貿易盈餘最大的國家,其貨幣與美元掛鈎,所以也一齊跟美元貶值。這樣一來不但抵銷了美元貶值的效用,而且害苦了對美元升值的日圓和歐元,增大了它們對中國貿易逆差。所以它們也不得不跟美國迫人民幣升值。
形勢比人強,相信人民幣升值只是遲早要做的事。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