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月旦:大信大義的田北俊 - 古德明

常山月旦:大信大義的田北俊 - 古德明

古德明

七月一日,香港超過五十萬市民展開緊急行動,遊行反對二十三條,使董建華政權閉門編造煌煌十巨冊《民意彙編》的工作盡付流水。
但當局雖然不能再說二十三條獲得普遍支持,卻還是一口咬定七月九日就要立法。直到失去立法所需的鐵票之後,他們才「重視民意」暫時擱下二十三條。
掌握那鐵票的,是一向支持立法的自由黨主席田北俊。他說:「目睹五十多萬人遊行,我不能無動於中。」他因此不惜和董建華決裂,不惜退出行政會議這個最高權力中心。「人生芳穢有千載,世上榮枯無百年。」田北俊可謂知所取捨了。
董建華親信的看法當然和我不同。他們說,田北俊在最後關頭倒戈,是無信;令倚重他的董建華難堪,是無義。他們以黑社會式信義為行政標準,顯然不知道這和我國儒家提倡的大信大義截然不同。
孔子也曾經不講江湖信義。他有一次要去衞國,路上有賊人把他包圍起來,要他答應不入衞國弘揚大道。孔子應承了,脫身之後,就逕赴衞國。門徒子貢問:「盟可負耶?」孔子說:「要盟(要挾而盟)也,神不聽。」(《史記.孔子世家》)非自願的承諾不必遵守,何況是違反幾百萬人意願的承諾。
但董建華政權只強調分肥分謗的義氣。所以梁錦松、馬時亨、楊永強、梁愛詩、劉淑儀等等瀆職,董建華都很講義氣,力保過關。
至於民意,董建華說了一百次「我們會認真聽取」,但聽取方法卻有點特別。五月十五日,民選議員陳偉業質問為甚麼不懲處瀆職高官,董建華一臉不屑的說句「怎麼這樣膚淺」,就不回答了;六月二十四日,民選議員涂謹申大聲質疑二十三條,劉淑儀同樣一臉不屑的說「涂議員沒有規矩,也沒有禮貌,我不會再回答他的問題了」。他們就是這樣認真聽取民意。
明朝有一位剛直的大臣陳諤,「每奏事,大聲如鐘」。暴虐專橫的永樂帝「令餓之數日」,見他奏事時仍然聲聲震耳,不禁笑道:「天性也。」從此叫他做「大聲秀才」,卻沒有禁他議事(《明史.陳諤傳》)。
現在,一位向來以大聲著稱的議員代表市民言事,董建華政權竟然公開置若罔聞;甚至五十多萬人遊行示威,他們也幾乎視而不見。田北俊這時對他們不信不義,正是對幾百萬市民的大信大義,證明人世間有些東西的確不能收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