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太不撤民怨難平

葉太不撤民怨難平

國內人氣電視劇《走向共和》有以下精采一幕:一九一三年,國民黨領袖宋教仁在上海車站被刺客槍殺,事後被揭發與當時中華民國臨時總理趙秉鈞(即袁世凱的左右手)有關,全國嘩然,群起聲討。袁遂約了趙到家中商討對策,趙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守在一旁,袁說:「智庵(趙的別字)呀,智庵,殺人不是問題!」趙即臉口一寬,不料袁接着說:「但殺人被捉到就是大問題了!」趙即大驚失色。袁又問:「智庵,你有否聽過甚麼是米加諾牌?」趙說未聽過,袁說:「聽聞那是一張牌倒下,會令其他牌連鎖倒下的東西。」趙後來被人神秘毒殺。

內閣總辭難實行
當然,我不是叫董建華毒殺葉太或阿松。我只是感慨,九十年前袁世凱明白的道理,董即使到了今天,卻從來沒有弄明白。
過去六年,每有官員出錯,阿董都不惜「攬晒上身」,與民意為敵,包庇下屬。未有問責前有路祥安;有了問責制,當大家更有期望後,阿董反而更變本加厲。先是仙股事件,放過馬時亨,企圖任由他「側側膊」;到了梁錦松偷步買車,又說「高尚情操」;最後非典風暴,又委任楊永強「自己查自己」。
我過往多次形容,每次出事,阿董包庇下屬,就好比拿自己張「信用卡」來「碌」。他以為自己不是一人一票直選產生,自己張信用卡就無creditlimit。但他不知道一次又一次,長此以往地「碌卡」落去,原來有一天是真的會「碌爆卡」的,結果公眾忍無可忍,便搞出了個五十萬人上街。
到了今天,要求董建華改組內閣,甚至內閣集體總辭的聲音,可說是高唱入雲,這可說是過往形勢發展日積月累的結果。在一般情況下,董無疑應該二話不說,立時解散內閣,找來有能力及聲望的人當閣員,挽救管治危機。
但是一個optimalsolution(效果最佳的方案),未必是一個feasiblesolution(可行方案)。內閣集體總辭在客觀效果上可能最好,但在現實上卻未必可行。
當然,人們會說如果你能找來馮國經、陳南祿等人當問責局長當然最好,但他們是否願意屈就又是另一件事。去年五、六月間阿董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說服前述人士;今天董班子已是一隻「沉緊」的船,人們不「跳船」已經很夠義氣,你怎能還要人「上船」?因此,內閣總辭根本不可行,如果總辭後那些失職官員因沒有替換人選而重返內閣,民怨只會更加鼎沸。

應撤換葉劉淑儀
無論如何,即使不能一次過更換太多內閣成員,但撤換葉劉淑儀,卻是不二的選擇。最新中大所作的民意調查顯示,要求葉太下台的受訪者,高達百分之五十四,為各問責官員之首;反而阿董自己只有百分之三十九;阿松則是百分之三十四;楊永強是百分之十九,佔第四位。
要求葉太下台乃民意所趨。這不是純粹意氣,一項政策諮詢最後激發五十萬人上街,負責的官員絕難辭其咎。而且反對派與葉太這麼多「牙齒印」,根本不能接受由她帶頭作新一輪諮詢。何況要她打倒昨日之我,游說公眾接受新修訂,亦欠缺說服力;更遑論發展到像周日她在公開場合發表談話,也惹來噓聲四起的尷尬場面,這個官她根本無法當下去。不要來個不湯不水的甚麼葉太「放假半年陪女兒讀書」,在公眾眼中,這只是毫無誠意的權宜之計,甚至掩眼法,民怨只會進一步加深,將來追悔莫及。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系講師 蔡子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