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香港成中國政改催化劑? - 盧峯

蘋論:香港成中國政改催化劑? - 盧峯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以香港近期的大規模遊行及集會事件作為封面故事,並發表了一篇題為「造反」(Rebellion)的社論,認為香港人居然能透過和平請願迫使特區政府及北京政府讓步,暫時擱置二十三條立法,可說是開了歷史的先河,因為中共建國五十多年來從來沒有在人民和平示威下低頭的。《經濟學人》更認為香港的五十萬人和平請願行動將對中國的政治發展產生影響,甚至可能成為中國政治改革的催化劑。

期望京加快政改步伐
《經濟學人》這種樂觀論調並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個別的情況。自從北京新領導班子上台以來,很多西方傳媒及分析家包括《經濟學人》都期望新班子會加快政改步伐。其後在處理SARS疫潮時,北京政府罕有的撤去隱瞞疫情官員的職務,改以較公開及透明的方法處理疫情,更令西方傳媒相信北京新領導班子正逐步建立較開明及開放的管治模式。《經濟學人》就指SARS疫潮將會像八六年切爾諾貝爾事件促成蘇聯政改一樣,令中國邁出政治改革的步伐。
到這一次香港出現五十萬人上街反對《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北京竟然願意收回成命,暫時擱置立法,自然更令西方傳媒包括《經濟學人》感到北京的政治風向正在改變。
我們認為,《經濟學人》的分析雖然高估了香港對內地的政治影響,但也點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北京的政治風向、管治方式正在改變。以處理香港今次五十萬人上街為例,依照過往的對策,《基本法》二十三條這類涉及中港關係的問題都是原則問題、都是大是大非問題,是絲毫不能退讓,即使五十萬人上街都不能改變,北京甚至會在遊行前及遊行後不斷發出強硬的訊息,一方面打擊反對的聲勢,一方面動員支持者抗衡。可是這一回北京政府卻是出奇的沉默,既沒有積極造勢支持立法,更沒有大力動員支持者挺特區政府。而在大遊行過後,北京更沒有堅持如期立法,並願意對條例作重大修訂。這種不與民意對抗、不與民情為敵的表現,在過去是難以想像、難以預期的。

新領導層願聽取民意
我們一直認為,隨着中國大步走向世界,過往那種高壓及控制(commandandcontrol)的管治模式根本不合時宜,對香港這類國際化都會固然完全不適合,對內地愈來愈開放的城市也將左支右絀。北京新領導層顯然也認識到這個事實,並逐步開始改變管治模式,開始願意積極聽取民意、積極疏導民意。它在《基本法》二十三條所作的退讓,也許就是它正逐步揚棄高壓與控制體制的一個重要象徵。
(圖)香港市民近期的大規模爭取民主集會,惹起國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