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諮詢爭取普選

重新諮詢爭取普選

立法會議員 楊森

近日香港政治風雲色變:50萬市民遊行;田北俊上京後,要求押後通過廿三條;七月五日董建華提出三項修訂,但堅持七月九日通過;直至田北俊請辭行政會議,支持押後通過廿三條,董建華見大勢已去,才被迫押後二讀。
雖然押後立法可即時緩和緊張局面,但董建華的民望江河日下、執政聯盟土崩瓦解、管治威信蕩然無存,如何收拾殘局,將影響局勢發展,絕不能掉以輕心。
廿三條立法雖然押後,但政府必須盡早處理善後工作。首先,政府必須向公眾進一步說明押後立法的具體安排。曾蔭權司長表示,政府並無時間表決定何時恢復二讀國安條例,但並無清楚說明立法工作的安排,政府是否會重新審視草案內容,再作修訂,還是認為七月五日提出的三項修訂已是最後讓步?押後立法是重新展開諮詢工作,還是只是因應自由黨的取態,暫緩立法的權宜之計?
如政府真正了解市民訴求,理應重新向市民諮詢廿三條立法的意見。本人強調,諮詢必須是真誠、廣泛、深入,讓民意充份反映;絕非如過去的虛假、片面、倉卒,令民意嚴重扭曲。對於民間團體,例如大律師公會、記協等團體更應安排會議讓有關團體詳細反映意見。政府只要改弦易轍,拿出誠意諮詢市民意見,民間與政府的矛盾將可大大紓緩,有利政局穩定。

應改變偏聽作風
要順利重開立法工作,政府不得不考慮陣前易帥,撤換官員負責立法工作。葉劉淑儀局長由最初期的公眾諮詢到草案審議階段,經常與不同意見人士發生衡突,亦曾多番失言,冒犯市民,激起民憤,令反廿三運動不斷升溫。加上董建華治港六年積累的民怨,最終導致50萬人上街抗議。前車可鑑,廿三條立法極具爭議,絕不應由葉劉淑儀如此強硬而漠視民意的官員繼續負責,以免節外生枝。
近年,董建華一再拒絕與民主派議員會面。七一大遊行後,董先生仍堅持其偏聽作風,拒絕與民主派會面,原定安排星期一的會議亦臨時取消,錯失聽取民意的機會。五十萬市民上街及田北俊的請辭,足以證明董先生過去單單依賴親政府政團的支持來治理香港,根本無法有效反映民意,執政聯盟亦無法有效運作,事到如今,董先生何必如此固執,拒絕接觸民主派議員?無法溝通,何來凝聚團結?
五十萬人上街,是香港民主運動的里程碑。惟有政制改革,全面民主化,透過普選立法會及行政長官,讓人民意願全面反映,才能真正落實「港人治港」方針,方能令香港走出困境。如果再任由八百人小圈子選出行政長官,就算董建華下台,繼任人仍然只會向小圈子負責,毋須向廣大市民負責。因此,盡快推出政制改革綠皮書,諮詢市民對香港民主發展的意見,實踐港人渴求的民主政制,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議員,才是香港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