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沖基金往往予人十分神秘的感覺,一般投資者不容易理解,或沒有渠道理解其背後的操作,因此一直有批評指它們的透明度低,甚至有「黑箱作業」的嫌疑。對沖基金擁有五花八門的類別,證監會要到去年底才首度批出數隻認可的對沖基金予散戶投資者參與。由於要經過多重審批,直至現時為止,批出的數量亦寥寥可數。
對沖基金的原旨是運用多重策略,避去單一工具、單一市場及單一方向所涉及的投資風險,此與其另一譯名「避險基金」脗合。傳統的基金經理只可對所持有的資產進行長倉活動,但對沖基金經理則可選擇不同的投資技巧,包括長短倉、槓桿、沽空及衍生工具等。由於不同的對沖基金在選取策略方面各有不同,而且在風險與回報管理方面亦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投資者在選擇時,必須注意其策略及目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
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背後,皆有其獨特的「秘密武器」。有些可能是擁有敏銳的觸覺、獨到的分析,及合宜的技巧,能準確地發掘出市場潛在的相對價值偏差;有些則可能憑藉深入的分析、精密的程式系統,及充足的人力資源,可以迅速地搜尋出市埸內因缺乏定價效率而產生的套戥機會。無論是那方面的強項,一旦暴露於公眾面前,除了有可能會被抄襲之外,市場的調節機制,亦可於轉瞬間把任何有利可圖的價值偏差及套戥機會通通修正過來,基金經理便會因此而失去其獨有優勢。因此,無論是為了維護個人的「謀生本錢」,或是保障基金持有人的投資利益,基金經理確實有需要竭力保持其神秘一面。
然而,對於那些有興趣投資於對沖基金的人士,又有甚麼保障?在缺乏透明度的情況之下,他們又該如何選擇?首先,證監會要如此謹慎地作出審批,已是一定的信心保證,故此投資者宜考慮認可的對沖產品,最低限度可以受本地法律條例的保障。其次,雖然一般投資者沒有直接渠道去掌握不同對沖基金背後的操作細節,但可以透過「多經理基金」,或所謂「基金中的基金」,同一時間投資於一籃子十多項、甚至數十項高質素的對沖基金之上。
多經理對沖基金可透過增刪或轉換組合的成份比重,有效地分散單一基金的潛在風險,並提高整體組合的潛在回報,故較適合初次認購對沖基金的投資者。多經理類型的基金經理由於與大夥單一基金經理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後者傾向樂意向其披露較多幕後的操作細節。多經理基金在選擇個別基金的過程中,除了有較多數據可作分析之外,很多時亦會留意基金經理的性格及情緒等心理狀況,從而評估該單一經理是否可以繼續勝任其工作。例如某基金經理或因開始有退休念頭而變得保守,與其過往積極進取的態度有所偏離,雖然尚未影響到其基金的表現,但多經理基金便會根據評估而調校該單一基金的投資比重。又例如某基金經理突然變得過份投機,與其過往謹慎的態度有別,多經理基金同樣可能會對該單一基金比重作出相應的調整。
潘國光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投資研究經理
如讀者有任何疑問,歡迎傳真至29628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