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與溫家寶的才華、學識及能力,誰高誰低,相信不用筆者分析,大家心中早有答案。但是,溫家寶能做到治大國如烹小鮮,並非他的親民作風,也不全因他的學識,而是他的決策模式愈來愈科學,尊重專家學者意見。相反,董建華制訂政策時,不但不知民意為何物,其偏聽、偏執作風,連學者意見也聽不進耳,只對圍繞他的一小撮「土共」言聽計從,難怪香港被他弄致如斯田地。
自朱鎔基開始,中南海不定期舉辦學習班、研討會,就特定議題,例如經濟形勢、納米技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邀請中科院、社科院等智囊機構的學者專家向國務院各部委首長、副總理授課,讓高幹們對平時較少接觸的問題,有基本認識。
溫家寶今年三月接掌國務院後,基本沿用這套模式,還使之制度化,擬定《國務院工作規則》,明確規定國務院在做出重大決策前,要直接聽取民主黨派、群眾團體、專家學者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事實上,溫家寶上台後已組織三次專家座談會。第一次是四月中針對沙士問題,然後在六月中的座談會「加強公共衞生建設、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請教七名專家的意見。
溫家寶就在第二次學習班上表明:「廣開言路,廣納善策,有利於集思廣益,避免決策失誤,增強決策科學性,也有利於形成廣泛共識,使正確的決策能夠順利得到貫徹實施。」顯然,溫家寶希望透過這個安排,擴闊決策官員視野,讓他們在制訂政策時,想得更透徹,更能一針見血的解決問題。這是決策科學化的具體表現。
六月二十七日,溫家寶又找來五位經濟學家,針對沙士後的經濟形勢作分析。溫家寶在會上說到一些重大問題時,強調「我有主心骨,不會動搖」。言下之意,他很有主見,甚麼事都心中有數,無論其他人如何施壓,他都不會屈服。可以想像,過去幾個月他受了很大的壓力,但仍堅持信念不動搖。
董建華也一樣「有主心骨」,只不過「擇惡而固執」。不要說邀請學者替他和行政會議講課,就連中央政策組社會凝聚力小組的不同意見,他也聽不進去。董先生,或許前紐約市長朱利亞尼那套成功的決策方式你不屑學,難道溫總「廣開言路、廣納善策」的良方,你也不參考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