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巿大學社會科學學系講師
吳家鎚
有行政會議成員提出要政府發債二、三百億元,將發債所得給予市區重建局用以收購手頭上五年發展計劃內的二十五個項目共約二萬個業權,既可解決舊區問題又可力托樓市,從而達至雙贏局面。對這建議筆者原則上贊成市區重建須有政府的資援及參與,不過在目前財赤嚴峻的前提下,這建議確是天方夜譚。
更何況建議主要是為了解決樓市不振,而提出加快對市區重建的步伐亦只能視作促進經濟效益的手段。這正反映出大部份港人縱使認同市區重建,但落實推行時仍調以拆卸重建為主的方法最有效,因這可加快興建更高、更現代化的樓宇,符合現代社會的經濟效益。
但隨之而來的是舊有本土歷史、文化保存等問題;要解決這些難題,市區重建必須有新思維、新定位和新方法。
事實上,重建工作當然要切合社會實際需要,但又不能純以經濟考慮為主,特別是以香港的情況來看,政府參與及資援有限,推行者如不考慮相關的經濟效益,對於能否順利推行市區重建計劃也有很大的疑問。
推行市區重建最重要的,是先打破重建等同拆卸的觀念,引入保育、復修和更新等概念及方法。多樣化之餘將市區內的舊樓、舊物盡量保留在古迹舊物原有的面貌內,作有限度的復修,並使之在經濟上變得可行,例如加入特色商舖經營等。從而將固有的歷史、文化、風貌和生活得以保存,這是現時世界各國所強調和採用的保存本土歷史文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可強化保存文化遺產、舊區重建應是全面性的和整區性的保留做法,而並非將之個體化及單一化,否則便難以培育市民對自己社區的歸屬感,這正正是過往市建局推行重建項目所忽視的地方。
而市建局剛推出的首項舊區更生計劃「上環坊」,亦正朝着這方向出發。雖然背後不難發現市建局基於財絀的原因,而將重建的策略由過往拆樓改為以復修舊樓、更生舊區為主,但筆者反而覺得這是一個保存本土歷史、文化的新機遇。
這個轉變將過往我們所忽視的無形文化資產再獲重視,這全拜九七金融風暴後新定位的市區重建策略所帶來的實質結果。
當然,市建局日後無論推行重建、更生和復修項目,仍必須以實際情況作評估,並要有創新思維及方法去應付每日都在轉變的舊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