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環球股市一片大牛市格局,港股昨天成交罕見地高達126億元,可見投資者的熱情。短期資金流向,應十分利好股市,不過筆者策略一向傾向審慎,這種多年難逢一閏的場面,應是伺機酌量減持的機會,熱情一過,股份估值至少要為流通量打一個折扣。
在升市中,筆者表現通常較差,因為當股市表現非理性,能夠爭取到最佳回報的,往往是膽量最大的冒險家,只要回想97年之前香港哪一批人最風光,便不難明白在上升市中鋒芒畢露的人,最大機會是搏殺心重,不太理會風險控制。現時的環境很有利投機,在把握機會鬥炒之餘,要很小心出擊的選擇,以及嚴守止蝕位,另外切記不要不斷換馬,最後墮入愈換愈差的陷阱。
其實投資本質是一場長途賽,最大的目標是要保本增值,不少人犯上的最大的基本錯誤,是背棄了這個最簡單的要求。以筆者本身的遭遇為例,衡量表現的基準,應該是整個組合的長線回報,可是不少投資者的重點,卻放在個別月份,甚至個別買賣之上,要求每個月有回報,或者每次買賣價都要拿揑得十分精準,買完就升,然後在頂部獲利回吐,如果筆者到達這種境界,怎會留在現有崗位?投資者行動是在風險回報中取個平衡,有值博率的機會不代表必定贏錢,這個概念一定要明白。
另一個常見的錯誤是與人競賽,當然分析員或者基金經理在業內為求出位,與他人比較是在所難免,但作為個人投資者,則沒有這個必要。千萬不要因為眼見旁人勢如破竹,便心雄冒險,先要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程度、技術水平以及贏面。以筆者所見,很多人投入股市的主要理由,是因為資金停放在銀行沒有出路,又沒有了利息收入,理論上,他們在股市中追求的回報率,應該是不會高,可是當旁人贏大錢後,就會令投資心態起了變化。
近期股市旺盛,贏錢如斬瓜切菜,但長期難贏才是金科玉律,如香港股市是金礦,大家也不用擔憂失業,不宜太過輕視風險及高估自己。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