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今年至今的登革熱個案已升至二十宗,一名五十四歲女子,在泰國被蚊叮咬過後染病,該患者九年前也曾感染登革熱。由於第二次感染的患者,呈登革出血熱的機會較高,死亡率也較首次染病者為高,幸好病人現時情況穩定,未有出血熱或休克病徵。
至今二十宗登革熱個案患者全部在外地感染,其中最多在印尼染病,共有七宗;其次是港人熱愛的泰國,有四人在泰國旅遊時染病;也有患者在柬埔寨、菲律賓及斯里蘭卡染病(見表)。
衞生署發言人證實,一名五十四歲女子於本月一日發病,感到發燒及咳嗽。當時她在泰國,七月二日返港後發現身上出現紅疹,向私家醫生求診,本月六日進入聯合醫院治療,並證實感染登革熱。
發言人表示,患者曾在泰國期間被蚊叮咬過,並在九年前於泰國染過登革熱,但現時未有資料顯示患者今次感染甚麼類型登革熱,雖然第二次感染病情可能會較為嚴重。但發言人強調,該名患者現時情況穩定,並無出現登革出血熱徵狀。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表示,登革熱可分一、二、三及四類型,大部份患者首次染病時病徵不嚴重,但若第二次染病,被帶有不同類型登革熱病毒的蚊子叮咬,病徵可能較為嚴重,出現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綜合症的機會較高。
他解釋,首次染病者呈現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症的機會遠低於百分之一,但第二次感染,則有百分之二機會呈出血熱,百分之一機會出現休克綜合症。登革出血熱病徵主要是皮下出血或牙肉出血,與休克綜合症一樣,死亡率約一至兩成。
雖然今年至今未有本地感染個案,但衞生署呼籲市民無論在本港或東南亞,都應注意防蚊措施,尤其是在郊外應使用驅蚊劑及穿長袖衣褲。登革熱是一種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潛伏期為三至十四天。病徵包括三至五日的高燒、嚴重頭痛、肌肉及關節痛、眼窩後疼痛、惡心、嘔吐及出疹,病情嚴重者可出現出血及休克,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