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硬銷23條立法的工作一塌胡塗,保安局「推銷二人組」──局長葉劉淑儀和下屬署理常任秘書長湯顯明頓成眾矢之的。由於湯顯明身為公務員,毋須像問責局長一樣要面對「下台」壓力,但其聲譽卻在推銷立法的過程中徹底地賠上了。問責制不倫不類,本應政治中立的公務員卻要沾上政治工作,難怪有工會形容,問責制令公務員面對處處地雷,容易身犯險境。 記者:譚暉
【本報訊】曾被《六四真相》一書編者林培瑞(PerryLink)形容為「香港袁木」的湯顯明,昨日在商台節目《風波裡的茶杯》上被問到一旦葉劉淑儀下台,他會否提出辭職時,他說:「如果因為任何原因,葉太唔再係局長的話……我自己嘅去向,完全係由公務員事務局決定。」
湯顯明強調,自己一直向公眾解釋港府對23條的立法理據、立場和用意,並期望公眾了解,「當時做嘅係本份,但做得稱唔稱職,則係另外一個問題。」他續說,公務員有自己的空間,去選擇用甚麼方法令市民明白港府的立場。不過,「應該做乜」和「做得好唔好」需要分開討論。公務員「應該做乜」,是由港府最高權力架構決定;至於「做得好唔好」,他會接受社會意見。
時事評論員兼節目主持人李鵬飛則批評湯顯明,指其說法明顯反映即使葉劉淑儀下台,他的職位仍然穩如泰山,「就算犯錯都冇所謂啦,有個金鐘罩(公務員身份),佢呢份工全世界都想做!」
城市大學公共及行政學系教授張炳良表示,令湯顯明陷於尷尬局面,全是因為董建華所設計的問責制「怪胎」所造成。他說,問責制的原意,是將政治推銷工作集中在問責官員身上,令公務員可以更加政治中立,並且只擔任向局長提供資料的角色。
不過,董建華的問責制卻要求身為公務員的常任秘書長(如湯顯明),為政策辯護,令他陷入政治爭拗中,而問責制又變成「卸責制」,湯顯明就成為了不倫不類制度下的受害者,「可能佢都唔想,但係佢冇得揀。」
他認為,港府應增設一些問責副局長職位,協助局長推銷政策,讓常任秘書長退下火線,做回搜集和提供資料的工作。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首長級官員也說,理論上在問責制下公務員不應面對這些政治風險,因為他們只是執行上司的指令,但湯顯明這種尷尬局面,令他們更加警惕。另一名首長級官員更說,公務員只是要專業地做好份內工作,如果要收拾殘局,葉劉淑儀、梁錦松、馬時亨、楊永強等人辭職,則起碼可以平息民怨。
公務員工會聯合會會長梁籌庭形容,湯顯明可算是公務員一個「人辦」,「泊到個好馬房,就一帆風順;如果馬房差,分分鐘跟住個練馬師一齊死。」他批評,在港府的問責制下,像常任秘書長一類的高級公務員容易身犯險境;而公務員由於要兼做問責局長的政治工作,問責局長訂下的政策失誤,公務員也必遭狂轟,這對公務員並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