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團結的力量 - 吳靄儀

分化團結的力量 - 吳靄儀

五十萬人上街的事實,令目空一切的特區政府也不得不承認出了問題。可是,如何重整策略?如何回應民意訴求?當權者想不出應進還是應退,此刻最易辦的就是以攻為守,利用分化的手法,擊散市民凝聚的力量。
要分化是很容易的,因為參加遊行根本絕大部份是出於自發,包括很多不同性質、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甚至不同政治取態的群體及個人。他們之中,會有些人主張採用激烈行動,有些人則對激烈行動抱有戒心,因而對願意採取激烈行動的組織也會敬而遠之。反過來說,主張激烈行動的人,同樣也對傾向保守的人和組織不會完全信任,擔心他們會輕易接受妥協,令大遊行前功盡廢。

五十萬人一個下午奇妙地團結了,不等於會團結下去。
事實上,分化的情況已開始出現。有人說七月九日要「圍堵」立法會,警務處長馬上嚴詞警告,令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注重奉公守法的人擔心起來,連忙表明不會參與;有人擔心事態發展下去會迅速形成對峙,於是提出調解方針,但這又會令擔心會輕率妥協的人大生疑問。有人忍不住攻擊不參加「圍堵」就是出賣上街群眾,這自然也會引起回響。
種種猜疑指責,一旦展開,勢必分散注意力,使特區不必為回應大費周章已立於不戰而勝之地。其實,真正不教五十萬人上街的熱誠白費,香港各界應處處互相諒解,事事及早溝通商量,必會找到一致歡迎的解決方法。立法會周圍靜坐,不致會形成「圍堵」就能合法進行。團結的聲音,不需鼓譟已能發揮正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