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積金實施兩年多的時間,影響着香港絕大部份的受薪階層。在實施的初期,當然會有些未如理想之處,剛巧碰上經濟不景氣,社會上有不少聲音說要降低強積金供款,甚至要取消強積金這個制度。現時強積金的供款人,有不少只視強積金是一個政府規定的責任,而沒有詳細考慮,自己所選擇的強積金計劃,對於自己是否適合。
當強積金實施時間愈久,那種累積的財富效應便會浮現。截至現時為止,強積金的累積資金約有600多億元,這已是一個不小的數目。按目前的增長推算,再過兩三年後,強積金累積的資產會達一千億元以上。對於投資市場的生態,會有正面的影響。因為強積金是為香港供款人所設置的,作為日後退休生活的保障,因此供款人最終會收回港元作為退休之用。為了降低投資風險,大部份的資金會投放在港元資產之上,這包括港股、港元債券、港元商業票據及港元存款。
站在供款人角度來看,供款時間年期愈長,在強積金所累積的資產便愈來愈大,在過去覺得並不重要的東西,慢慢會變成頗為重要的資產。因為自己選擇的基金升跌1%,過去可能是一個小數目,只算雞肋;但經過兩年多的累積,雞肋已慢慢變成雞翼。雖然未能變成雞髀,但指日可待。
在五月份以前的強積金表現,大部份都是乏善足陳,特別投放在股市的基金,一年期的回報往往是負數。但在「沙士」疫潮減退之後,股市見底回升,而六月份的強積金表現,已有大幅改善,一年期的回報已由負數慢慢轉為正數。站在強積金供款人角度而言,現時是否一個好時機,把供款轉移至股票基金之上?還是應把以往的股票基金投資收割,轉至低風險的貨幣市場基金之中「避險」?這些問題,明天再談。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