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萬人的汗水的確沒有白流。市民在7.1遊行表達反23條的強烈訴求,迫使自由黨主席田北俊辭退行政會議成員一職,特首終於在強大政治壓力下押後立法。事件引起的政壇大風暴,令弱勢的董建華政府管治岌岌可危。董建華民望已陷入危險新低,有港區人大代表認為董應好好想想自己的去留問題。市民不要23,更不想要董建華。 記者:陳廣慧、羅偉光
【本報訊】23條風波暫時平息,不過立法爭議掀起的政治風暴愈演愈烈,早前曾要求中央延期立法的港區人大代表薛鳳旋形容,政府現時形同一個「亂局」,一定要進行重大改組,否則難以收拾爛攤子。他認為特首應認真考慮自己的「去留」問題,「我相信中央係以民為本,非常之重視呢幾日所反映出嚟嘅香港環境嘅心態,任可一個負責嘅執政者,喺更大嘅危機之前,應該去決定自己嘅去留!」
中央政策組屬下社會凝聚力小組召集人關信基指出,港府管治面臨重大危機,董建華選擇請辭是一個現時可考慮的方案,不過他強調最迫切的工作是重組特區領導班子,特首應與立法會三大政黨黨魁會面,尋求帶領本港走出困境的法門。
各界為香港狀況憂心忡忡,因為市民已表明不信任董建華,其民望在五十萬人上街後急速下跌。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分別在7.1大遊行及董建華宣布就23條作出三項修訂後兩個階段,成功以電話訪問合共二千二百名市民。結果發現在7.1遊行後,市民對特首的評分由上月中的四十三點七分,急跌至三十五分歷史新低;有七成一市民更表示,若有權投票選舉特首,決不會投董建華一票。
負責調查的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指出,董建華的三十五分評分,是他近十多年進行的民調中,錄得最低評分的中港台人物,過往只有前任中國總理李鵬及前任台灣總統李登輝曾錄得低於四十的評分。
他續稱,逾七成市民不投票選董建華當特首,也帶出董面對嚴峻管治危機;在投票指標清晰及存在公決制度的西方社會,七成反對票已足以通過不信任動議、引發管治權力轉移。他指在多重判斷錯誤下,董建華民望已難挽回,中央及市民要對他重新估量。
民主黨過去三日則以電話訪問了一千多名市民,結果發現七成一人認為應擱置23條立法,一成四人要求撤換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三成二人認為葉劉淑儀及董建華應同時下台及普選下屆立法會及特首。
市民不信任董建華,多個外國媒體昨亦加以口誅筆伐,《法新社》引述一名中國研究分析員表示,董建華目前已形同一隻跛腳鴨,懷疑他能否留任至今年年底;《德新社》則指董建華的不受歡迎形象已深入民心,他的政治生涯幾已肯定終結。
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前行政會議成員譚耀宗昨與傳媒茶敍時也承認,問責制在一年前推出時,經常強調團隊精神,致令市民的期望過高。對有意見認為撤換部份官員可減少民怨,譚耀宗直言:「都係嘅!」他又認為政府應審慎研究是否應該「棄車保帥」。
在董建華連任時上台挺董的立法會保險界議員陳智思也指出,市民大眾對23條及特區政府施政不滿,特首必須改組問責班子,除辭退一些問責官員外,也可以考慮將一些官員「調位」,否則公眾很難「收貨」。
董建華去留問題懸而未決,棄車保帥可能是他選擇的方案,商界普遍認為,首要免職的是偷步買車的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其次是葉劉淑儀,以平息民眾特別是中產人士的憤怒。至於因處理「沙士」事件被批評的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和仙股事件要道歉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也是要下台的「人選」。
董建華昨午在政府總部宣讀政府決定押後23條立法聲明後,被記者追問有關改組內閣、官員下台等事,沒有作出任何回應就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