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人太多,不要再進維園了,不如出興發街,到高士威道插隊行吧。」「不可以,不到維園,警察不計數,無論如何都要入去。」香港人真可愛,有時可以走精面而無所不用其極,但遇到大是大非時,又可以咬緊牙關,跟足你規矩做事。如果有人有能力誤導五十萬人在烈日當空下「攞苦嚟辛」,明天立法會開會時,請順道動議由他來當特首。
無錯,香港人是守規矩的,這是與內地最大的分別。而按照特首的邏輯,不合理的規矩就是不合理,無論如何巧言令飾,亦改變不了客觀事實,令規矩合理化。
法律是一種規矩,會計準則又是一種規矩。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一套法律,會計準則亦一樣。上市公司在哪處掛牌上市,就要根據當地交易所或監管機構要求的會計準則,做一套當地投資者慣看而又明白的帳目,算是入鄉隨俗。不過,會計準則的差異,有時可以令公司的帳目表現翻天覆地。
上星期有關「電盈(008)公布美國帳目」,可算是最佳例子。
又是電盈?印象中似乎經常引述長實(001)、和黃(013)與電盈做例子。謹此聲明全屬巧合,純粹順手拈來,並無他意,莫被誤導以為有心挑剔。
電盈在美國以預託證券方式上市,六月底向美國SEC提交的全年業績報告顯示,電盈全年虧損520億港元(下同),但根據電盈三月公布的全年業績,股東應佔虧損只不過是77億。
77億已經不是小數目,500多億更加恐怖。究竟甚麼原因,會令同一公司在兩種不同會計準則下,業績竟會有如此顯著的分別?
一見到有這些大上大落的盈利虧損,聰明的投資者必定會意識到是收購合併後的結果,否則,日常公司的營運,根本沒有可能動輒賺上或倒蝕過千億。和黃成功賣橙如是、盈動收購電訊亦如是。
這次電盈美國會計帳目出現500多億虧損,是因為當地處理商譽的會計準則有所改變。
投資者應該不會忘記,當年盈動成功收購電訊後,即時一次過將商譽在儲備中沖銷,令合併後的電盈出現百多億的負資產。當其時香港是容許公司選擇一次過沖銷或按年攤銷商譽,但01年開始則只可以用後者,而不容許一次過撇除,換言之,電盈的經典情況已成絕唱。
至於美國,當年規定商譽是要按年攤銷,因此00年電盈出現驚人的業績報告時,美國會計準則下的那一份則波平浪靜,沒有如香港那一份般引起震撼。但由02年開始,美國要求商譽不再以按年攤銷方法處理,而是按時為商譽進行減值。
投資者如果明白「商譽」是甚麼一回事的話,可以理解這只是一項溢價──用比帳面值為高的價錢買入公司,再將這溢價視之為資產,並按時為其價值進行檢討並作出減值,這就是美國有關商譽的會計準則之背後精神。
基於處理方法上的改變,單是為商譽這資產作出減值,電盈在02年已經有430多億的虧損,這解釋了為何電盈的美國帳目有此巨變。
投資者並非會計師,毋須知道太詳細的計算方法,但相信仍會問,究竟應該信哪一份財務報表?為何同一間公司在不同的會計準則下可以出現兩份差天共地的帳目?兩份帳目各有不同的盈利虧損數字。資產淨值又各有各計,但股價理論上只有一個,究竟甚麼基礎分析還用得着麼?
這正是理性分析的要點所在。假設有一條方程式,可以告訴普天下投資者,如何找出公司的一個神奇數字,並以此計算出公司的股價,會計師全部可以賺夠上岸移民,又何須身水身汗,上街幾個鐘自我摧殘。
投資者要明白,會計帳目是根據一系列的準則而製造出來的產物,盈利甚至資產淨值只不過是經過一連串計算後的餘數,並不客觀存在。
投資者研究財務報表時,切不可以「只見樹木不見林」,數字之外還要看背後的計算基礎。同一間公司告訴香港人今年蝕七十七億,但同時告訴美國人今年蝕五百二十億,並不是因為精神分裂,純粹是計算基礎不同。
情形就像計算遊行人數般如出一轍。假如計算六時正由維園一直數到中環,人數是三十五萬;但如果計算由一時半祈禱會開始至九時半散場所有出現過,由銅鑼灣至中環身穿黑衫手持標語貼紙、無論有行無行的總人數,相信結果會比電盈的虧損更震撼。
龔耀輝 均富會計師行高級經理
電郵: